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在线视频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下一节: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再来看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有何依据和意义?

实现和平发展

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

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那么

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呢?

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

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

坚持对外开放

学习借鉴别国长处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

自主发展、开放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

又坚持广泛合作

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

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

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

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各国才能共同发展

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那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呢?

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国的古人早就知道

“国虽大

好战必亡”的道理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

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

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

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2100多年前

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

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

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

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

600多年前

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

船队七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

到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没有占领一寸土地

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

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

文明传播的佳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着大量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的诗篇

例如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三别”写的都是

老百姓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主要是战争导致的

唐代诗人曹松的

《己亥岁二首》也是对战争的反思

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诗啊是我上大学之后

读到的第一首诗

因此印象深刻

我们常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实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第二首是这样写的

传闻一战百神愁

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

近来长共血争流

唐代诗人陈陶的

《陇西行》也是著名的“反战诗”

诗是这样写的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何其沉痛

何其悲情

妻子无时不在怀念丈夫

但是她们的丈夫却早已命丧沙场

尸骨无存

这样的诗还有很多

这些反战诗充分说明啊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

这些都是当代中国要走

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

第二

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

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中国近代史

是一部充满灾难

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

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

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

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

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

消除战争

实现和平

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

最深厚的愿望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

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

称霸世界的基因

中国人民不接受

“国强必霸”的逻辑

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共谋和平

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第三

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然选择

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

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

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

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提出和坚持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

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

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

坚定力量

这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

永远不能动摇

第四

走和平发展道路

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

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历史

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

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德国法西斯是这样

日本法西斯也是这样

一切战争狂人和战争贩子都是这样

这就是历史铁律

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

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

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

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

把世界的机遇转化为中国的机遇

又把中国的机遇转化为世界的机遇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

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那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意义呢?

和平发展道路是

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

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

显示出其世界意义

第一

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

“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

争夺势力范围

对外武力扩张的

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2014年1月22日

《世界邮报》刊登了

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

在专访中

习近平指出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

“修昔底德陷阱”

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

不适用于中国

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主席这里所说的

“修昔底德陷阱”

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

修昔底德的观点

修昔底德认为

当一个崛起的大国

对既有的统治霸主进行挑战时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例如

公元前5世纪

雅典的急剧崛起震惊了

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

反威胁引发竞争和战争

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

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

“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

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

还有这种力量在

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是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

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

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

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

国际关系的“铁律”

而我们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就是要超越这条所谓的“铁律”

第二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

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

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发展壮大

不仅造福中国人民

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就是这样

2013年9月和10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现在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将

“一带一路”说成是

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实在是大谬不然

“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中国

而且有利于世界

第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

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

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

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

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