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在线视频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下一节: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再来看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先看第一个问题

何谓“历史周期率”?

“历史周期率”这个概念

大家应该知道吧

也许有人会问

是“历史周期律”吧?

那么

到底应该是“概率”的“率”还是

“规律”的“律”呢?

不同的人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而且大家各有其道理

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以这个典故的原始出处为准

让我们从头来看

1945年7月1日到5号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褚辅成

黄炎培

冷遹

傅斯年

左舜生和章伯钧一行六人

以个人名义访问延安

希望以“中间人”的身份调停国共矛盾

促成国共商谈之重启

此行虽然没有实质性成果

但是留下了不少近代史上的佳话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

“历史周期率”的对话

按照黄炎培在后来撰写的

《延安归来》一书中的记载

“历史周期率”的“率”应该是

“概率”的“率”

“历史周期率”对话的完整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回

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

我答

我生六十多年

耳闻的不说

所亲眼看到的

真所谓“其兴也浡焉”

“其亡也忽焉”

一人

一家

一团体

一地方

乃至一国

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

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

没有一事不用心

没有一人不卖力

也许那时艰难困苦

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

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有的因为历时长久

自然地惰性发作

由少数演为多数

到风气养成

虽有大力

无法扭转

并且无法补救

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

它的扩大

有的出于自然发展

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

强求发展

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

艰于应付的时候

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

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

“政怠宦成”的也有

“人亡政息”的也有

“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

我略略了解的了

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

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想

这话是对的

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

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

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

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

才能使地地得人

人人得事

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

怕是有效的

在25集电视连续剧《黄炎培》中

艺术地

分散地再现了这段著名对话

我们来看看吧

我们继续看

需要指出的是啊

电视剧中的这段话与

《延安归来》中所记载的话不尽一致

我们在研读时应该以《延安归来》为准

仔细研读黄炎培阐释

“历史周期率”的这段话

就会发现其在总体上呈现为一种

“总—分—总”的叙述结构

首先提出“周期率的支配力”

这个核心命题

并用“其兴也浡焉

其亡也忽焉”概括之

其次分别从“政怠宦成”

“人亡政息”和“求荣取辱”

三个方面阐释了“历史周期率”

最后将“一部历史”总结为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认为导致历史周期率主要有

“政怠宦成”

“人亡政息”和“求荣取辱”

这三种情形

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略

下面我们分别解释一下

“政怠宦成”实际上是

“政怠于宦成”

其意为

统治时间长了以后

官宦往往会不思进取

坐享其成

从而往往导致政治懈怠不前

“政怠宦成”的文本渊源应为

《文子·符言》中的一段话

“宦败于官茂

孝衰于妻子

患生于忧解

病甚于且瘉”

与此相类的文本渊源应为汉代刘向

《说苑·敬慎》中的一段话

“官怠于宦成

病加于少愈

祸生于懈惰

孝衰于妻子”

黄炎培所讲的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

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和

“有的因为历时长久

自然地惰性发作

由少数演为多数”

其实都是对“政怠宦成”的描述

“人亡政息”这一成语源自《中庸》

“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

则其政举

其人亡

则其政息”

人们对“人亡政息”

一语往往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

不仅“人亡”

而且“政息”

第二种是

由于“人亡”

所以“政息”

从其文本渊源来看

第二种解释更为准确

对于“亡”字

也有两种解释

一是“斯人故去”

第二种是“不在其位”

因而

“人亡政息”的一般解释为

掌握大权的人去世了

或者下台了

他的政治举措也就相应停顿下来了

而从黄炎培的论述来看

此处所言的“人亡政息”当有别解

它指的就是“干部人才渐见竭蹶

艰于应付”这种情况

亦即随着事业的扩大

致力于此项事业的人才青黄不接

难以为继

从而引发“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

“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等不利后果

“求荣取辱”这一说法的文本渊源应为

清代金兰生所编的《格言联璧》一书

书中有言

“人争求荣

就其求之之时

已极人间之辱

人争恃宠

就其恃之之时

已极人间之贱”

意思是说

人们争相求取荣华富贵

然而就在他追求之时

已经蒙受了人世间最大的耻辱

人们争相攀附权贵以求宠幸

然而就在他恃宠之时

已经表现出人世间最大的下贱

黄炎培在此处化用“求荣取辱”

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本来是为了追求荣耀

结果反倒导致了屈辱

“求荣取辱”其实就是人们常言的

“好心办坏事”

“帮忙帮倒忙”

“事与愿违”

“弄巧成拙”

“欲速则不达”

“求全之毁”等等

“求荣取辱”的实质是动机与效果的

脱离和悖反

悖反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而敌视

蔑视

忽视或者无视隐而不显的客观规律

黄炎培所说的

“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

强求发展”和

“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

这些其实都与“求荣取辱”息息相关

对于黄炎培所提出的“政怠宦成”

“人亡政息”和“求荣取辱”

这三种情形

毛泽东回应了其中的两种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这回应的是“政怠宦成”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回应的是“人亡政息”

可惜的是

他似乎没有回应“求荣取辱”这一条

那么

“历史周期率”到底是什么呢?

从黄炎培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所谓周期率就是“其兴也浡焉

其亡也忽焉”

具体而言

“历史周期率”有多重含义

第一

任何政权都有“兴盛”和“衰亡”

第二

很多政权兴盛起来很迅速

灭亡起来也很迅速

第三

很多政权可以善始但不能善终

大好局面不能持续下去

那么

人们经常所说的

“超越历史周期率”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也有多重含义

第一

“超越历史周期率”意味着走出

“兴衰循环”和“治乱循环”

做到善始善终

实现长治久安

第二

“超越历史周期率”意味着

执政之前与执政之后始终如一

不变质

不腐化

第三

“超越历史周期率”意味着

执政长久之后与执政开始之时始终如一

不是虎头蛇尾

“前恭后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