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在线视频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下一节: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嗨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

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说到这个社会主义啊

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个说法

叫做“社会主义五百年”

对于这个说法

很多人都感到很奇怪

在很多人看来

如果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算起

社会主义也就一百年

如果从1871年巴黎公社算起

社会主义也就一百四十多年

即便是从1848年

《共产党宣言》问世算起

社会主义也不过一百七十年

那么

为什么说是“社会主义五百年”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学习本章的内容吧

我们先来看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

这种说法?

2013年1月5日

习近平总书记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

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

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

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发展的曲折历史

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他从六个时间段

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

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

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并实践社会主义

四是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五是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六呢

是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

历史性决策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被报道以后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说法

由以前的“鲜为人知”

变成了现在的“显为人知”

在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讲话的前后

社会上出现了四部有关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书籍

第一部呢

是于幼军和黎元江合著的

《社会主义五百年》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这部书呢

是分为三卷

第一卷呢

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第二卷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第三卷呢

是《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

这部书以中国传统文学

章回演义的体裁形式

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

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以及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

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

例如啊

第一卷第一回为

“颠倒世事 英伦惨见羊吃人;

扭转乾坤 莫尔情寄乌托邦”

第二卷第一回为

“弗拉基米尔锋芒初露;

布尔什维克脱颖而出”

第三卷第一回为

“十月革命炮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北李南陈相约

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

这种写法很有意思

值得大家关注

其实啊

早在1985年

广东人民出版社

就出版了于幼军和黎元江合著的

《社会主义四百年》

这部《社会主义五百年》啊

就是在以前《社会主义四百年》的

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来的

第二部呢

是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

北京电视台组织编写的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北京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这本书呢

是在同名大型电视系列片的

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这部电视片以500年来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

共50集

每集15分钟

按照“一个人物、一个故事、

一个论断”的形式

通过讲述一个核心人物的

一个完整故事

用词条式的表达方式

集中说清一个理论观点

电视片基于史实

通过主持人讲述、视频短片

权威专家访谈三种形式

用人物带悬念

用悬念带故事

用故事带道理

真实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

探索和实践

并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

历史资料和珍贵镜头

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进行生动而准确的诠释

这个电视片2013年5月播出以后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网上浏览量超过了2.1亿人次

大家有兴趣啊可以网上看看

第三本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理论局编写的《世界社会主义

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

这本书啊

由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第四本呢

是季明所著的《世界社会主义

五百年启示录》(党员干部读本)

这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年2月出版

就是看了以上四本书啊

你就会明白

为什么会有

“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原来啊

“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是从1516年算起的

1516年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

出版了一本名为《乌托邦》的书

这本书的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

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

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在这本“金书”里啊

莫尔虚构了一个航海家

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

“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

财产公有

人民平等

按需分配

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

在公共餐厅就餐

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

莫尔认为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必须消灭它

《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

代表作

这个莫尔也因此被称为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如果从1516年算起的话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说法

就是成立的

那么

什么是乌托邦呢?

乌托邦的英文为Utopia

著名的翻译家严复

将其翻译为“乌托邦”

这个翻译啊

是音译与意译的绝妙结合

其中啊

“乌”是“没有”的意思

“托”呢是“寄托”的意思

“邦”呢是“国家”的意思

“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

就是“无所寄托的地方”

或“乌有之乡”

经过长期的演化

“乌托邦”一词的含义

变得复杂而多元

现在

人们主要在以下三种意义上

理解“乌托邦”这个概念

第一

将其理解为一个褒义词

指的是尽善尽美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种意义上

“乌托邦”等同于中国人所说的

“世外桃源”

和西方人所说的“伊甸园”等

第二

将其理解为一个中性词

指的是非常美好

但是未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在这种意义上

“乌托邦”等同于“理想”

“想象”、“遐想”等

第三

将其理解为一个贬义词

指的是一个充满个人崇拜

充满监视和控制的极权主义社会

在这种意义上

“乌托邦”等同于“暴政”

“人间地狱”

“极权主义”等

这种意义上的“乌托邦”

实际上是与“乌托邦”相对立的

“恶托邦”

对于乌托邦的这种贬义化理解

与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

《一九八四》

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

《美丽新世界》

和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

《我们》这三部著名小说有关

其实啊

这三部小说描写的

都是“反面乌托邦”

或者“非常乌托邦”

而不是正面乌托邦

或者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啊

它们才被人们称为

“反面乌托邦”三部曲

但是啊

很多人却将其看成是

“反对乌托邦”小说三部曲

从而使“乌托邦”一词

有了贬义化的理解

当然“反面乌托邦”

与“反对乌托邦”之间

也有微妙的关系

以上说的是“乌托邦”一词

我们再来看“社会主义”一词

“社会主义”一词的词根

源自拉丁语“社会”(sociare)

意指联合或共享

“社会”一词

有着两种清楚分明的含义

它既可以指自由的公民之间的

一种较为正式的法律上的契约关系

也可以指同伴和伙伴之间的

一种情感关系

莫尔的《乌托邦》

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思想起源的著作

但是其中并没有出现

“社会主义”这个词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啊

学术界通常有着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

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

是德国神学家

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

他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

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

称为“社会主义者”

第二种说法

“社会主义”一词

最早出现于1803年

意大利传教士贾·朱利安尼所著的

《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

他在书中抨击了当时盛行的

“个人主义”

主张“社会主义”

朱利安尼把“社会主义”解释为

“由上帝安排好的传统的社会制度”

第三种说法呢

“社会主义”一词

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

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

《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

《环球》杂志上

不是《环球时报》上啊

他们把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对立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制度

和社会形态的专有名词

1840年

欧文出版了其名著

《社会主义或理性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者

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

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

盛行的个人主义

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以上三种说法中

究竟哪种说法符合事实

有兴趣的同学啊

可以详细考证一番

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始使用“社会主义”一词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

15日撰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

〈总汇报〉》一文中首次使用了

“社会主义”一词

恩格斯在1843年撰写的《大陆上

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

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

他们都赋予“社会主义”一词

以科学的含义

19世纪70年代

“社会主义”一词

开始在日本的书刊中出现

日本学者加藤弘之

于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

用日文片假名

音译西方“社会主义”一词

日本学者西周

于1871年在《百学连环》中

将其意译为“会社之说”

日本学者福地源一郎

于1878年6月在《东京每日新闻》上

第一次用汉字将其意译为

“社会主义”

中国的《西洋杂志》啊

于1878年将其音译为“索昔阿利司”

《万国公报》于1899年

将其意译为“安民新学”

“养民学”

康有为、梁启超

从1901年至1902年将其意译为

“人群之说”

“人群主义”

从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

《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

梁启超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

“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

从此啊

“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书刊上

逐步得到使用

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社会主义”一词有多重指示

例如

有作为思想流派的社会主义

有作为政治运动的社会主义

有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

有作为政策取向的社会主义

等等

我们现在一般而言的社会主义

指的是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

即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啊

说到社会主义

人们一般想到的都是科学社会主义

但实际上

社会主义是一个大的谱系

一个大的家族

上海社科院的徐觉哉先生写了一本书

就是这本

名为《社会主义流派史》

这个书中啊

列举了二十五种社会主义

它们分别是

空想社会主义

封建社会主义

基督教社会主义

工场社会主义

农民社会主义

无政府社会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

讲坛社会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

议会社会主义

工团社会主义

伦理社会主义

行会社会主义

整体社会主义

总体性社会主义

托派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自治社会主义

职能社会主义

基金社会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

其实

不止这二十五种

可见

我们常说的科学社会主义

仅仅是社会主义大家族中的一员

而不是全部

大家如果对这些林林总总的

社会主义流派感兴趣

可以看看徐觉哉先生的这本书啊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的内涵比较松散

而其这个外延啊

比较广泛

这也注定了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