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9.2.2民族情感 >  9.2.2民族情感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2.2民族情感在线视频

9.2.2民族情感

下一节:9.2.3历史任务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2.2民族情感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民族情感

除了这个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也要求我们

必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

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86年9月2日

邓小平接受美国著名记者

迈克•华莱士采访

华莱士问

“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

邓小平答

“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

民族的感情问题

凡是中华民族子孙

都希望中国能统一

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的确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诉求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历经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等六次大的战争

战争期间国土沦丧

骨肉分离的严酷现实

使得这种渴望国家统一的民族情感

更为强烈

譬如啊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意欲强行割占台湾

消息传到台湾

台湾人民义愤难平

丘逢甲等爱国志士

创议组织台湾抗日政府

并推举原台湾巡抚

唐景崧主持统一部署兵力

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

反割台斗争虽然因为寡不敌众

孤立无援而归于失败

但是台湾人民捍卫国家统一和

领土完整的爱国情感

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

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5月29日

守军不敌

日军登台

并进占基隆

丘逢甲见势不可为

无奈返回台中

携家眷内渡至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赋诗云

“宰相有权能割地

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

回首河山意黯然”

孤愤之气

溢于言表

丘逢甲返回嘉应州镇平县故里之后

为他的居所取名“念台山馆”

并为自己的长子丘琮取别名为

“丘念台”

以示念念不忘光复台湾

1896年4月17日

也就是台湾被日本割占一年以后

丘逢甲念及“去年今日”清王朝

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往事

抚今追昔

挥笔写下了那首广为传颂的爱国诗篇

《春愁》

诗是这样写的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912年2月25日

丘逢甲因积劳成疾

卒于广东省镇平县

弥留之际

他嘱咐家人

“葬须南向

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

“执绋而哭者数千人”

上面我们说到了几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全部都是男性

其实啊

在中国历史上

也有很多“巾帼不让须眉”的

爱国女英雄

从戏剧文学演绎的

花木兰、穆桂英

到有案可稽的

梁红玉、秦良玉等等都是

这样的爱国女性不光过去有

现在也有

不仅古代有

近代也有

近代就有一位爱国奇女子

这就是号称“鉴湖女侠”的

革命志士秋瑾

秋瑾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

名为《黄海舟中日人索句·

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诗是这样写的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首诗的前两句

吐露了诗人一心寻找救国救民的

革命真理的雄心壮志

其后就日俄战争地图抒发感慨

表达了即使牺牲生命

也誓将用鲜血

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的决心

这既是秋瑾对于全体国人的号召

也是她个人身体力行的

最真切的心声

我们继续啊

1949年

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

退居台湾

这其中的很多人从内心来讲

并不愿意定居台湾

他们时时刻刻都想回到故土家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很多人的思乡情结愈发浓烈

于右任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爱国诗人

他祖籍陕西泾阳

1879年生于陕西三原

是我的陕西乡贤

于右任是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

长年担任高级政府官员

从1930年到1964年

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

1949年11月

于右任本想去香港看病

但蒋介石用专机

将他从重庆送到了台湾

1964年于右任在台北逝世

享年86岁

在台期间

尤其到了晚年

于右任非常渴望叶落归根

无奈时局所限

这一愿望最终未能达成

于右任将他对于大陆、故乡的思念

呈现在了他那首著名的

《望故乡》一诗中

这首诗又名《望大陆》

或者《国殇》

诗是这样写的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

在1962年1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百年后

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

可以时时望大陆

(这个旁边自注

山要高者

树要大者)

远远是何乡

是我之故乡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于右任去世后

台湾当局在玉山主峰为其树起雕像

以示尊重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遗愿

于右任先生

渴望回到大陆故乡的赤子之情

感人至深

而另一位台湾著名诗人

余光中所写的《乡愁》诗

也同样感动了几代人

1971年

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

思乡心切

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

写下了《乡愁》这首诗

诗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情深意切

既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又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除了这首《乡愁》啊

余光中还写过一首《乡愁四韵》

这首诗后来被著名歌唱家

罗大佑谱曲并演唱

我们来欣赏一下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余光中先生的这两首乡愁诗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我总是想见作者一面

2012年4月21日

余光中先生来清华演讲

我也去参加了

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

除了上面说到的几篇作品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七子之歌》啊

不是一首诗

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

在美国留学期间

创作的一组诗

共七首

分别写的是澳门、香港、台湾

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

这七个地方在当时属于

仍被外国侵占的中国领土

其中的这个旅大啊

是旅顺和大连的合称

在这组诗中

闻一多将这七个地方

比作祖国母亲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

因此称为《七子之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关于

澳门、香港和台湾的三首诗

我们先来看《七子之歌·澳门》

这个《七子之歌·澳门》啊

被大型电视纪录片

《澳门岁月》

改编之后选作主题曲

该纪录片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

被选为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因为这首歌太有名了

以至于很多人都将

《七子之歌·澳门》等同于

《七子之歌》全部

我们来听听这首歌吧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母亲

我们再来看《七子之歌·香港》

诗是这样写的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

我身份虽微

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

我哭泣号啕

呼你不应

母亲呀

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我们再来看《七子之歌·台湾》

诗是这样写的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当归

这三首诗都非常感人

大家有兴趣的话

可以再去找找《七子之歌》的其余四首

在以上这些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的诗篇的后面

凝聚的是中华儿女

强烈渴望祖国统一的民族情感

这种再自然不过的民族情感

要求我们

必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9.2.2民族情感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