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在线视频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下一节: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说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下面我们来看总布局的基本内容

这就是五大建设

五大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

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对于每一大建设

我会选取特定的角度进行讲授

下面我们来看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先看第一个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前

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

我们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那么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

哪些成就呢?

2013年11月6日

改革开放35周年前夕

《人民日报》刊发了国家统计局的

报告《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巨大变化》

报告回顾了从1978年到2013年即

改革开放35年以来的主要成就

里面有很多权威性的数据

我们在这里择要学习一下

第一

经济发展大跨越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

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

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由弱变强的35年

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

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35年来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年—2012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

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

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35年来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

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我们来看这张图

35年来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

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

2008年超过德国

居世界第三位

2010年超过日本

居世界第二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

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

重要引擎

2008到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

年均贡献率超过20%

35年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

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

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

扣除价格因素

比1978年增长16.2倍

年均增长8.7%

我们来看这张图

同时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

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

上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

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

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

35年来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

日益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

2012年

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54亿元

比1978年增长103倍

年均增长14.6%

我们来看这张图

35年来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

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

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

1978年

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38位

人均只有0.17美元

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

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

达到10663亿美元

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

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

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

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我们来看这张图

第二

经济结构深刻变化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

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

不断调整的35年

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35年来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

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我们来看这张图

35年来

城镇化水平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

2012年的52.6%

上升了34.7个百分点

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

我们来看这张图

第三

供给能力大提高

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

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我国门类齐全

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

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大为增强的35年

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

世界前列的35年

35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

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

稳定粮食产量

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

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012年

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

比1978年增长93.5%

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

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

我们来看这张图

35年来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

世界制造业大国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四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

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

质的飞跃的35年

是能源、交通、通信等

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

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

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35年来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与此同时

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

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

2012年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

比1978年增长4.3倍

年均增长5.0%

同期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

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

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

我们来看这张图

35年来

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运输效率不断提高

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

2012年

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二

高速铁路飞速发展

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

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

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

居世界第一位

我们来看这张图

说到这个高铁啊

真是不得不点赞

有了高铁之后

中国似乎变小了

乘坐高铁去旅行

既安全又迅速

以至于有人说

高铁改变中国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妇孺皆知的

《早发白帝城》

诗是这样写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古代

这是一种文学的写法

高铁使这种文学变成了现实

言归正传

35年来

我国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种类不断丰富

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

0.38部提高到2012年的每百人103.10部

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

手机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奢侈品变为现在的生活必需品

2012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82.50部

几乎达到了所有成年人人手一部的水平

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

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

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我们来看这张图

第五

对外经济大飞跃

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

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

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

“走出去”的35年

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

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35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

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

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

1978年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二十九位

到了2012年

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186倍

年均增长16.6%

仅次于美国

位居世界第二位

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

增长209倍

年均增长17.0%

居世界第一位

货物进口总额18184亿美元

增长166倍

年均增长16.2%

居世界第二位

2012年

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

世界的11.2%和9.8%

我们来看这张图

35年来

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

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

潜在市场优势

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

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1979到2012年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

1984到2012年以年均18.0%的

高速度增长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

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

我们来看这张图

第六

人民生活大改善

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

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

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

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

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5年

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

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35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2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

比1978年增长71倍

年均增长13.4%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增长7.4%

我们来看这张图

2012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

增长58倍

年均增长12.8%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增长7.5%

我们来看这张图

2012年末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

39.96万亿元

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

年均增长24.9%

我们来看这张图

消费领域不断拓展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

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

汽车

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

我们来看这张图

这是城镇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

这是农村的情况

第七

社会事业大进步

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

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

取得长足进展的35年

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

发展的35年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

不断增强的35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体育事业连续跨越

2012年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689万人

比1978年增长16.1倍

在校生2391万人

增长26.9倍

毕业生625万人

增长36.9倍

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

各类人才的需求

我们来看这张图

2012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

10298亿元

比1995年增长28.5倍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

上升1.4个百分点

我们来看这张图

总之

1978年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

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以上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就是

最好的见证

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但其时代功勋是不容泯灭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