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在来看第二个问题
“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说完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也许有人会问
既然第二步
即达到小康水平已经实现了
那么现在为什么还
老是在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实则说来话长
让我们来看看
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小康”这个词啊
古已有之
涵义历经变迁
早在《诗经·民劳》篇中
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的记载
意思是说
人民实在太劳苦了
但求可以稍微安康一些
这里的“小康”是
“稍微安康”之义
指的是一种可以得到休息
不必疲于奔命的生活状态
在西汉人编撰的
《礼记·礼运》篇中
“小康”与“大同”相对而出现
关于“大同”
《礼记》中这样写道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
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关于小康
《礼记》这样写道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
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
以考其信
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在埶者去
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这里的“小康”
指的是一种“天下为家”的
社会模式
它与“天下为公”的
大同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认为
“小康”社会
比“大同”社会的层次要低
但是我们
不能由此认为
小康就是个贬义词
小康是求大同而不得
退而求其次的历史选择
在宋朝人洪迈所编撰的
《夷坚志》一书中有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之语
这里的“小康”指的是
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宽裕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认为
吾中国二千年来
凡汉、唐、宋、明
不剔其治乱兴衰
总总皆小康之世也
二千年儒先所言
自荀卿、刘歆、朱子之说
不剔其真伪、粗精、美恶
总总皆小康之道也
康有为将
“公羊三世说”与
《礼记·礼运》中的
“大同小康说”结合起来
提出了新的“三世说”
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三大阶段
这就是
据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康有为认为
升平世就是小康
而太平世就是大同
孙中山先生也曾经使用“大同”
“小康” 这两个概念
来描述自己的革命理想
孙中山认为
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
孔子所希望的“天下为公”的
大同世界
当大同理想无法实现
孙中山又希望在
袁世凯的统治下
能推进民国建设事业
并将其描述为“小康”
他说
余于袁世凯之
继任为临时大总统也
固尝以小康期之
乃昌率同志
退为在野党
毛泽东多次提到与
“小康”相对应的“大同”
但毛泽东似乎
没有提及与“大同”相对应的
“小康”
邓小平多次提及小康
并赋予“小康”这一
传统概念以丰富的现代内涵
还将其上升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因为毛泽东爱提“大同”
邓小平爱提“小康”
因此有人说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差异就是
“追求大同”与“追求小康”的
差异
这个概括很有意思
值得我们玩味
那么
邓小平是
如何提出小康这个目标的呢?
邓小平是在
“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
提出“小康”的
1979年12月6日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
大平正芳时指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而是‘小康之家’
1980年1月16日
邓小平在题为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指出
我在跟外国人谈话的时候就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
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
他问
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
意味着什么?
我跟他讲
到本世纪末
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
一千美元
算个小康水平
1982年8月6日
邓小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
弗雷泽时指出
一九七九年
我回答日本大平首相说
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达到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一千美元
我们经过反复研究之后
觉得可能一千美元
还是高了一点
因为必须考虑到
人口增长的因素
所以我们把本世纪末的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放在
争取达到八百美元的水平上
1984年3月25日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
中曾根康弘时指出
翻两番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达到八百美元
就是到本世纪末
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
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翻两番
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
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1984年10月22日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发表讲话指出
翻两番的意义很大
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
年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一万亿美元
从总量说
就居于世界前列了
这一万亿美元
反映到人民生活上
我们就叫小康水平
反映到国力上
就是较强的国家
1986年6月18日
邓小平在会见荣氏家族时指出
我们的目标
第一步是到二○○○年
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
要实事求是
所谓小康社会
就是虽不富裕
但日子好过
由此可见
邓小平所说的小康
包括多重涵义
例如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万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00或者800美元
例如
翻两番
例如
虽不富裕
但日子好过
例如
中变化
例如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
例如
小康之家
小康社会
小康生活
小康水平等等
邓小平提出
要在2000年
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那么
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我们可以说基本实现了
但是尚未完全实现
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
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
能够如期实现
到了2002年11月
关于小康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了
如下几点
第一
人民生活总体上
达到了小康水平
第二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三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
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第四
下一步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关键词
十六大报告的题目就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关键词
十七大报告的题目就叫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后要继续努力
确保到二0二0年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
很多人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十八大最先提出来的
其实啊
这个提法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有了
到了2012年11月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升级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的题目就叫
坚定不移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通过考察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
“小康”这个概念
在邓小平那里主要是个
“经济范畴”
后来逐步转变为
“综合范畴”
不仅包括经济
而且包括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等内容
在此过程中
小康的要求不断在提高
小康的涵义也在不断在丰富
第二
总体而言
小康在党代会政治报告中的轨迹
基本上可以归结为
十五大是“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十六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是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十八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
小康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小康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最初是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
代名词提出来的
到了后来
经过发展的小康又
包括了现代化的一些内容
第四
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非常密切
这两个概念是
十六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关键词
而且还往往一并出现在党代会报告的
题目之中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
我对党代会的关心是从十四大开始的
那时我正在上初三
课间去学校值班室倒水喝
看到值班室的电视上正在播放
江泽民同志做报告的场景
十五大召开时
我正在上大二
十六大召开时
我正在上研三
十七大召开时
我正在清华哲学系做博士后
十八大召开时
我在清华马院任教
大家也可以想想历次党代会召开时
自己在干什么
作为中国人
我们应该将每届党代会的召开
看作是自己上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
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