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
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
要求我们要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实现权力的科学化
民主化
法治化和规范化运作
确保官员的权力受到
各个方面的制约
监督和制衡
确保政府及其官员权力的
规范化运行
必须遵循以下权力法则
一是权力的界限法则
即任何权力都要有其边界
必须杜绝那种“无限权力”的
产生和运行
无论是就官员还是就政府而言
没有边界的权力必将产生
没有边界的危害
“群己权界”的划定
是权力运行的前提
政府的权力有多大
公民的权利有多大?
这是划分群己权界的主要内容
至于权力的边界如何界定
是公共权力的范围大一些
还是公民权利的范围大一些
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官员和
公民的民主协商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决杜绝
无限权力的存在和运行
二是权力的制约法则
即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
坚决杜绝那种绝对权力的产生和运行
不受制约的权力
不论其最初运作地多么美妙
最终都会毫无例外地走向失败和灾难
英国学者阿克顿勋爵在其
《权力与自由》一书中有句名言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
历史已经反复证实了这句名言
这句名言常常被人们说成是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其实不对
应该是
“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
其实
绝对的权力不仅绝对地导致腐败
而且导致失误
导致浪费
导致灾难
而所谓“绝对的权力”
就是不受制约的权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决杜绝
“绝对权力”的存在和运行
人类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
已经发现和设计了很多
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方法
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六条
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如洛克和孟德斯鸠的
“三权分立学说”
就是通过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的
各自分开和相互制衡
以防止权力对于社会和公民的威胁
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
就是赋予公民和社会以监督
批评和抗衡公共权力的各种权利
从而减小官员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三是以宪法制约权力
就是以刚性宪法明确界定权力的
领域和界限
坚决执行从而防止权力的无限扩张
四是以民主制约权力
就是由人民群众在几种不同的
权力主体之中进行自由选择
以促进权力主体之间的竞争和监督
从而防止权力的异化
五是以法治制约权力
就是将公共权力的活动过程
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
从而减少权力活动的
随意性并保证权力活动的公益性
六是以社会制约权力
就是大力发展民间社会
利用强大的民间社会力量
对政府和官员的权力活动形成
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以上这些权力制约的历史经验
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我们要按照中国的国情
有选择地加以批判性地借鉴
我们决不照搬西方“三权分立”模式
但又要以开放的态度和
胸襟借鉴权力制约
权力制衡的有益经验
创造适合自己传统
国情和特点的权力运行体系
为权力这把利刃装上安全的剑鞘
三是权力的科学法则
即权力的行使不能随心所欲
不能违背科学真理和生活常识
权力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
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违背客观规律的权力活动
无论其初衷多好
都必然走向初衷的反面
权力的科学法则要求行使权力的
手段必须科学正当
不能借口目的高尚而不择手段
特别是要坚决杜绝动辄
以暴力强制的方式行使权力
四是权力的价值法则
即权力的行使必须以
实现公共价值为目的
而不能为其它目的
例如个人偏好
少数人利益
意气用事而行使权力
也不能为行使权力而行使权力
不追求公共价值的权力
不仅仅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且也导致权力本身的异化
五是权力的负责法则
即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与
责任的承担相结合
责任是权力的应有之义
不承担责任的权力是没有
合法性的权力
如果权力较大
则其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较大
如果权力较小
则其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较小
如果某主体没有权力
则其不需要承担责任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权利与义务之间必须统一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而对于公共权力来说就是
“没有无权力的责任
也没有无责任的权力”
权力的负责原则既反对权大责小
或者有权无责这种权责失衡的现象
也反对权小责大
无权有责这种权责失衡的现象
只有将权力与责任结合起来考量
权力在其行使过程中才会慎之又慎
才会将权力的可能之恶降至最低
六是权力的合法法则
即权力的行使要限制在法律的
范围之内
特别是要限制在宪法的范围之内
在现代国家“议行分离”的
政治体制中
权力的本质是执法权
即对相关法律的执行权
逾越了法律的范围
权力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正当性
法律是皮
权力是毛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那些逾越法律的权力实际上是
法外之权
法外之权无论其初衷有多好
必将给公民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
因而都是不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即使法律和宪法在一定阶段内
确存在着某些有待修正的欠缺
权力也不能任意逾越
一时的权宜之计也需要
一定的程序和事后的补救措施
权力的合法原则看起来似乎
使得权力活动的效率大受影响
实际上它从根本上预防了权力
对于公民的可能伤害
七是权力的无害法则
即权力宁可无用
也不能有害
《管子》这部书中讲
“不为不可成
不求不可得
不处不可久
不行不可复……
不为不可成者
量民力也
不求不可得者
不强民以其所恶也
不处不可久者
不偷取一世也
不行不可复者
不欺其民也”
这段话实际上是对权力的
无害原则的极佳说明
很多人将这段话误解为
“不为则不可成
不求则不可得
不处则不可久
不行则不可复”
这是不对的
严格地遵守以上权力法则
权力就会规范化运行
权力的积极面就能在
最大范围内得到发扬
同时权力的消极方面也就能在
最大范围内得到消除
权力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就会扬长避短
去恶扬善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