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啊
1981年7月18日上午
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
会见了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由此成为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
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会见之时啊
邓小平抽出一根
熊猫牌香烟递给金庸
自己也用火柴点了一根
然后问金庸
“查先生
世界上有多少种社会主义?”
金庸说
“我想自从法国傅立叶、圣西门
英国的欧文
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来
世界上已有许许多多种
不同的社会主义
邓副主席
请你指教”
邓小平笑了
“你说不上不要紧
哈哈
我也说不上”
邓小平又说
“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
总有一百多种吧
来
再抽一根烟”
他又给了金庸一根熊猫牌香烟
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
没有定规嘛
关于这个故事啊
金庸先生后来有一个回忆
我们来看一下
1981年7月
金庸来到了北京
接见他的是一位重要人物--邓小平
而那时北京刚刚开完了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是大会的正式议题之一
其实啊
不仅是在与金庸交谈时
而且是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
邓小平都在不断思考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问题
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980年4月12日
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
明确指出
“不解放思想不行
甚至于包括什么叫
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
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此后
他又反复提出一定要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
1985年4月15日
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
姆维尼时指出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
就是为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
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
1985年8月28日
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政府总理
穆加贝时指出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
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他又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987年4月26日
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什特劳加尔时指出
“现在的方针政策
就是对‘文化大革命’
进行总结的结果
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
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
怎样搞社会主义
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
的确啊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
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
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
没有完全搞清楚
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
一些困惑和问题
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
没有完全搞清楚
过去
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
谈论社会主义
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
把很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
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加以反对
这些做法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针对这些问题
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980年5月5日
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
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
种种困惑和疑虑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他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进而指出
“讲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
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空讲社会主义不行
人民不相信”
同时
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
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1985年8月21日
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总统雷尼尔时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他指出
“对内搞活经济
是活了社会主义
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至于吸收外国资金
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
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1986年9月2日
邓小平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
华莱士问
“现在中国领导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
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
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
邓小平回答说
“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
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
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
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
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
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这段话其实就是社会主义
本质论断的雏形
1990年12月24日
邓小平谈话指出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
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到了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
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
理论概括
他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
主要从价值目标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
现实中有些人往往将社会主义
等同于公有制
等同于计划经济
等同于按劳分配等等
这是从手段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界定
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是从价值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界定
相对于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这些手段性要素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这些要素
都属于价值目标层面
我们可以为了实现后者而修正前者
但是不能为了固守前者而放弃后者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得意忘言”
其中
“意”是目的
“言”为手段
人们可以“得意忘言”
但是不可“得言忘意”
从价值功能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
有助于解放思想
有助于推进改革
当然啊
我们也要知道
手段与目标是相对而言的
相对于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的目标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这些非根本的目标
又成了手段
第二
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过去
我们曾一度误认为
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
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以阶级斗争
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
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
同时啊
邓小平不仅注意到了
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也注意到了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存在种种弊端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通过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
开辟出一条广阔的前景
所以
邓小平强调
“过去
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两个讲全了”
突出强调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有助于揭露“四人帮”
关于社会主义的很多谬论
例如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宁要穷的社会主义
不要富的资本主义
等等
第三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
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有所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啊
是为少数人谋利益
必然产生剥削
必然引起两极分化
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特别强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
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
第四
从多个方面综合界定社会主义
邓小平不是从某一个方面
而是从多个方面综合界定社会主义
很多人经常断章取义
说资本主义也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不能区别开来
其实
这是误解了邓小平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由五个方面构成
一是解放生产力
二是发展生产力
三是消灭剥削
四是消除两极分化
五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前两者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后三者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这两大方面也不能分开
“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非常高明
它针对的是社会主义的表象
也针对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误解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有助于破除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偏见
误解和教条化理解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理论意义主要在于
它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过去一段时期
我们曾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
和现实国情
片面强调公有制
按劳分配
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大
程度越高
越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甚至脱离实际条件
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
提高公有制的程度
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
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
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
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
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现实意义主要在于
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紧密地结合起来
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
内在逻辑关系
为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啊我们也要清楚
在邓小平之后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
“七一讲话”中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
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
本质要求”
这一论述啊
不是对邓小平提出的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替代
而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
进一步深化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胡锦涛同志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内在要求”
也都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不断解放
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就要积极促进科学发展
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促进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理论指引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