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四个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
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2年
台湾两岸关系协会与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
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即“九二共识”
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1993年4月
“汪辜会谈”举行
两岸关系发展
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但其后“台独”分裂势力
在台湾逐步增强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
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了题为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
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那天是个除夕
我在第二天即1995年的春节
从广播中听到了这个讲话
感到非常振奋
2000年5月
主张“台独”的民进党
在台湾上台后
顽固坚持“台独”立场
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否认“九二共识”
并在2002年8月悍然抛出
“一边一国”论
反对和遏制“台独”
成为当时两岸同胞最重要
最紧迫的任务
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
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和总体要求
此后
我们党陆续发表了
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2005年3月
胡锦涛提出了在新形势下
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
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反分裂国家法》
首次以国家大法的形式
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
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这一事实
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
“台独”分裂势力
同年四五月间
党中央和胡锦涛邀请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先后率团访问大陆
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
并分别发表公报
达成多项共识
当时啊
宋楚瑜来清华演讲
我因故未能参加
甚为遗憾
后来的这个9月份
李敖来清华演讲
我有幸参加了
感慨颇多
2008年
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
“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地区
选举中遭到重挫从而下台了
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
承认“九二共识”
使两岸关系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着建立互信
搁置争议
求同存异
共创双赢的精神
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
得到恢复
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
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
经济联系更密切
文化交流更活跃
共同利益更广泛
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党的十八大后
面对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
经济联系更密切
文化交流更活跃
共同利益更广泛的新形势
我们党多次表示
要珍惜历史机遇
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
2013年6月
习近平就坚定不移
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提出了四点意见
这就是
第一
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
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
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
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
坚持增进互信
良性互动
求同存异
务实进取
第四
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只要我们认真践行这四点意见
台湾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最后啊
我说说我自己与台湾的情缘
小时候听过邓丽君的歌曲
看过不少台湾电视剧
例如《昨夜星辰》
《情义无价》
《珍珠传奇》等等
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
也看过几部台湾电影
例如《妈妈再爱我一次》
堪称催泪弹
令人印象深刻
上中学的时候啊
非常喜欢台湾歌手郑智化的歌曲
以至于现在唱卡拉OK时
总是喜欢点播郑智化的歌曲
从郑智化的歌曲中
特别是《大国民》和
《新绿岛小夜曲》中
我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5年3月
在清华读博士期间
我由于获得了清华之友
法鼓山奖学金
我和几位清华同学
和北大同学受邀访问台湾
见到了法鼓山佛教基地的创始人
圣严法师
参观了台北故宫
台湾大学
新竹清华等文化机构
特别的是啊
我平生第一次看大海
竟然也是在台湾
台湾之行
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2005年6月
圣严法师来清华讲学
我作为导游陪同法师参观了清华园
2009年
圣严法师圆寂之后
台湾艺人凌峰的“大陆新娘”
贺顺顺采访了我对圣严法师的印象
我常常想啊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事情
每一个中华儿女
都应该自觉成为两岸积极交流
和平统一的使者
人们常言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在这里
我要说
国家分合
匹夫有责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