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9.2.1文化传统 > 9.2.1文化传统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节
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说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啊
也许有人会问
为什么一定要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呢?
目前这种两岸四地的状况
不是挺好的吗?
对此
我们要说
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
都决定了我们
一定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我们先来看
第一个问题
文化传统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经指出
“自古以来
即使当时的纷争可能蹂躏了中国
大多数的中国人总是绝对相信
统一是会重新实现的”
由此他推论
中国人有“统一癖”
其实啊
反对分裂
坚持统一
并不是什么“统一癖”
而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
形成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
中国各族人民为捍卫民族尊严和
国家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留下了很多彪炳史册
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
国家分裂和战乱频仍的时期
当然也存在
但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思想
对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
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
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心理习惯
一种民族性格
成为凝聚民族力量
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中国历史上
凡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制造分裂的人
历来为人民所唾弃
而那些捍卫民族尊严
致力于实现和维护
国家统一的仁人志士
历来受到人民的高度赞誉
成为一代又一代国人歌颂的对象
这其中的很多人都将
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和追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形诸笔端
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
比如啊
有着“诗圣”之称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即公元763年的春天
杜甫那时已经52岁了
公元762年冬季
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
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至此
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基本告终
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他听闻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
欣喜若狂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这首诗感情奔放
痛快淋漓
后代诗论家将其称为杜甫
“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现在一些人总喜欢在网上恶搞杜甫
说什么“杜甫很忙”
实在是不应该啊
再比如
我们耳熟能详的南宋爱国名将
岳飞的《满江红》
也是渴望国家统一的佳作
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怒发冲冠
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这首词抒发了岳飞扫荡敌寇
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全词声情激越
气势磅礴
千百年来激励了
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前仆后继
矢志报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
经过谱曲成为
1983年版的电视剧
《射雕英雄传》第一部
《铁血丹心》的插曲
这首粤语歌曲铿锵有力
极具感染力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抬望眼
仰天长啸
三十功名尘与土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随着这部金庸武侠剧的热播
《满江红》变得家喻户晓
我知道《满江红》啊
就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的
自此以后对岳飞很感兴趣
2013年我去河南安阳开会时
还专程去了一趟汤阴县的岳飞庙
表达对这位爱国英雄的敬意
说到我国的爱国诗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杜甫和岳飞
很多人可能还会想到陆游
陆游写过一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表达了对国家迟迟不能统一的遗憾
诗是这样写的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当然
陆游的此类诗中
最为有名的当属《示儿》了
诗是这样写的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
是他临终对儿子的遗嘱
这首诗语言平易质朴
不加雕饰
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夙愿
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
今日读来
依然令人动容
这首诗啊影响很大
1958年2月21日
毛泽东仿照陆游的这首诗写了一首
《七绝·有感》
诗是这样写的
人类而今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
公祭毋忘告马翁
毛泽东的诗表达的是
大同主义的情怀
而陆游的诗表达的是
爱国主义的情怀
周总理曾评价说
宋诗陆游第一
不是苏东坡第一
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
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
他忧的是国家、民族
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从杜甫、岳飞
陆游这些仁人志士身上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
决定了我们必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