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根本力量
首先来看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
工人阶级的特点
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首先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党在领导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
整个进程中
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
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
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其次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
我国社会发展
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
代表
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推动着先进生产力和
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
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
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
最后
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在当代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
进行现代化建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由于其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领导地位和
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
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
强大社会力量
同时啊
我们也要看到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
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这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致的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而且人数不断在增多
第二
进城务工的农民
成为了我国产业工人的
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我们一般将这部分工人称为
“农民工”
在这里想问一下大家
“农民工”属于农民阶级呢
还是属于工人阶级?
从身份上讲
属于农民阶级
从职业上讲
属于工人阶级
这种特殊的称谓
实际上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
特有产物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铁饭碗”早已被打破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上班穷
下班富
开除就成万元户
一辆摩托两个框
收入超过胡耀邦
骑着铃木背着秤
跟着小平干革命”
到了九十年代
又风行公职人员下海经商
“停薪留职”成为当时的热词
这些时代现象都反映出
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
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
并不会改变中国工人阶级
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2015年4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
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
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
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
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
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代中国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
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
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
进步的观点
那种无视我国
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
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
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
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不论时代怎样变迁
不论社会怎样变化
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
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
不能淡化
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
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这段讲话
要发挥好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
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
要突出维护劳动就业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劳动安全卫生等经济权益
重点解决农民工
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
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有企业正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这些国有改制企业出台涉及职工
切身利益的重大措施时
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我们再来看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
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
广大农民表现出了
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
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
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他们衷心拥护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方针、政策
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党中央对包括农民
农业和农村在内的三农问题
始终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啊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
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
中央一号文件
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
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5年
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
“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重中之重”的地位
依靠广大农民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系到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保障农民的
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
又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
思想道德水平
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
要通过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最后来看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
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
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
出席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各地代表共有十三人
他们分别是
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
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
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
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
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
广州小组的陈公博
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武汉小组的包惠僧
这十三人中没有一个人是工人出身
他们在当时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
建国以后啊
我们党对知识分子
既有过正确的认识和政策
比如说在1956年前后
党中央就多次提出过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的正确论断
但也有过因对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认识上的偏差
而产生的错误政策
它的极端表现就是在“文革”中
将知识分子列于“地主、富农
反动派、坏分子、右派分子
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
称其为“臭老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
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确立了知识分子
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在当代中国
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
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
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分子的这一地位与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
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总之啊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根本力量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能厚此薄彼
而要一视同仁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