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线视频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一节:第6章之师生问答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习近平总书记

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

发表了重要讲话

那天啊

我正好看了新闻联播

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三句诗

大家知道是哪三句吗

我们来看看

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

这个展览啊

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

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

观后感触良多

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中华民族的昨天啊

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

我们这个民族啊

近代以后

遭受苦难之深重

付出牺牲之巨大

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

不断地奋起抗争

我们也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开始了呀

安排自己国家的建设的伟大进程

这充分展示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

正可谓啊“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

总结历史经验

不断地艰辛探索

终于找到了一条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呢

可以说就是啊

“长风破浪会有时”

自一八四零年以来

我们是持续奋斗

在中国大地上

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大家都能感到啊

我们

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

都更加接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

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有信心

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

习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梦

每个人啊

都有理想和追求

我们说的

每个人都有梦想

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

何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

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因为这个梦想啊

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

这样的一种夙愿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的整体利益

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啊

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很多人对习总书记这里所讲得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这句话不太理解

很多人都以为啊

先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然后大家才去讨论中国梦

其实不然

在此之前

的确就有不少学者在讨论中国梦

例如

早在二零零六年六月

中央党校李君如教授的

《中国梦: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书

就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当年

著名学者赵汀阳的论文

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

发表于《跨文化对话》年刊第十八集

二零零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在耶鲁大学发表了演讲

题目就叫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二零一零年一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

国防大学刘明福教授的

《中国梦:中国的目标、

道路及自信力》一书

同年的八月一日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

北京大学作了题为

《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的演讲

演讲就是围绕这个中国梦进行的

二零一一年六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

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一书

同年八月

文汇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美国学者艾伦的

《中国梦:全球最大的

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影响》一书

从以上著述可以看出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

有其学理基础和民意基础

习总书记这次讲话之后啊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日益增多

“梦”也因此被评为

“二零一二年中国年度汉字”

我在初中的时候啊

听过一首歌曲

这就是付笛生演唱的《心愿》

这首歌啊实际上写出了

所有炎黄子孙的中国梦

尽管那时“中国梦”一词

还没有盛行

这首歌歌词很好

韵律很美

值得我们在此欣赏一下

我们对着太阳说向往不会改变

我们对着长江说追求不会改变

我们对着大地说贫穷总会改变

我们对着黄河说生活总会改变

这首歌好听吧

我们继续啊

在讨论中国梦的过程中啊

很多人将

自己所欲表达的个性化意思

附着于中国梦这一公共话语之下

赋予中国梦以五花八门的内容

其实啊

“中国梦”为特定的范畴

有其特定的内涵

那么

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梦的内涵

有核心内涵与基本内涵之分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习近平同志在同全国总工会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

“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

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

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可以适当拓展

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个主题

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

激活和传递正能量”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

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由此可见

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首先呢

我们来看中国梦的核心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国近代以来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

早在一八九四年

孙中山先生

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

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

兴中会

在为兴中会起草的章程中

他明确提出

“是会之设

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这便是“振兴中华”这一口号的由来

孙中山在提出

“振兴中华”口号的同时

还阐述了如何“振兴中华”的问题

第一

要“振兴中华”

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扶大厦之将倾”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第二

要“振兴中华”

就必须进行反清革命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的

压迫下解放出来

第三

要“振兴中华”

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进行政治革命

“创立合众政府”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

也有“愿相会于

中华腾飞世界时”的寄语

周恩来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

当时很多热血青年

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追求

在邓小平的讲话中多次出现了

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较接近的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民族”

和“民族振兴”之类的提法

例如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

讲话指出

“不然的话

我们的社会就将是一个乱的社会

就谈不上安定团结

什么建设改革

振兴中华

都将成为空话”

再例如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

邓小平在题为

《振兴中华民族》的谈话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来

已经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

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还例如啊

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五日

邓小平在题为

《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的谈话中指出

“大陆同胞

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

还有海外华侨

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

我们要共同奋斗

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而在党代会文件中最先提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个重大命题的是十三大报告

十三大报告指出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

艰苦创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

十七大报告中都多次出现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提法

这些提法都可以说是

中国梦核心内涵的历史渊源

那么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个命题呢?

第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应该是中国的复兴

中国人的复兴与中国文化复兴的统一

中国梦的主体既包括民族

也包括人和文化

不能望文生义地

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仅仅理解为

民族的复兴

第二

从肯定方面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意味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国际形象的改善

也意味着中国人综合素质

特别是文明素质的提高

中国人公民权利的增强

中国人国际美誉度的提升

中国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等

第三

从否定方面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不再挨打

不再挨饿

不再挨骂

意味着告别软弱

告别贫穷

告别受气

解放以前啊

我们总是挨打

建国之后啊

我们不再挨打

但是有时挨饿

改革之后啊

我们既不挨打

也不挨饿

但是时常挨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要告别这“三挨”

第四

必须避免

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误区

我们不是为了民族复兴

而去实现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也不是为了民族复仇

不是为了称王称霸

也不是为了重回万邦来朝的汉唐盛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身不能成为自足的目的

实现民族复兴归根结底

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和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

那种不以社会和谐

与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的

所谓民族振兴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都是极其危险的

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第五

作为中国梦核心内涵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作为中国梦基本内涵之一的

“民族振兴”这两个概念虽然相通

但是表意旨趣不尽相同

民族振兴是就当代中国而言的

而这个民族复兴呢

是就近代中国而言的

相对而言

民族复兴的外延比民族振兴更大

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应被说成是“中华民族伟大振兴”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不应被说成是“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其次

我们来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分别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先来看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不仅仅是就经济领域而言的

不能将国家富强仅仅理解为国家富裕

国家富强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国家富强的程度

可以用综合国力及其世界排名来衡量

我问大家啊

富强的反面是什么?

是什么

很多人肯定都会说是

贫弱

其实啊

除了“贫弱”

“富强”的反面还有可能是“富弱”

就是富裕但是软弱

也有可能是“贫强”

就是贫穷但是强硬

我们可以根据富裕和强大的不同程度

将古今中外的国家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富而不强的国家

二是富而且强的国家

三是贫而且弱的国家

四是贫但是强的国家

大家可以想想这四类

分别指代哪些国家啊

而中国梦所要追求的富强

是富裕与强大的有机统一

是富裕基础上的强大

和强大基础上的富裕

它要告别的状况既包括“积贫积弱”

也就是贫弱

也包括“富而不强”

也就是富弱

和“强而不富”

也就是贫强

一个贫穷的国家

注定是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

一个弱小的国家

也是注定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

只有中国真正成为既富又强的国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再来看民族振兴

“民族振兴”这一范畴

有其丰富的内涵

它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一个处于殖民地和侵略者

控制和奴役之下的民族

是无所谓民族振兴的

其次是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一个被国际社会无视

或者蔑视的民族国家

是不能自诩为民族振兴的

再次呢是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一个仅仅关注自身而不愿

或者不能影响世界的国家

是不可能做到民族振兴的

又次是国际形象的改善

有些国家啊

尽管国家实力较强

国际地位较高

国际影响力较强

但是国际形象不良

这样的国家也很难说是

实现了民族振兴

只有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

既有知名度又有美誉度

既有影响力又有亲和力的时候

我们才能说它实现了民族振兴

最后呢是民族文化

受到世界的重视和认同

“民族振兴”这一价值目标

具有浓郁的文化维度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强

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微乎其微

即使其经济军事硬实力很强

也很难说它实现了

“民族振兴”这一价值目标

对于中国而言

只有当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既广泛又深刻之时

才可以认为中华民族

实现了自己的民族振兴

最后来看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的涵义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人民群众在总体上

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是愤世嫉俗

悲观厌世、怨恨社会等

负面社会心态比较少见

三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

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

有较高的、持续性的满意度

四是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感受

在总体上是积极、乐观、愉悦的

中国梦的以上三大基本内涵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

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

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

更谈不上人民幸福

其次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

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利益得到实现

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

人民幸福应该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

中国梦如何才能实现呢?

二零一三年三月十七日

习近平总书记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

伟大实践中走过来的

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

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

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

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

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

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全国各族人民

一定要增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

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

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

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

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

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

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

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

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

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

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在以上这段将近二十五分钟的讲话中

习近平九次提及“中国梦”

四十四次提到了“人民”

共获得了十余次掌声

有关“中国梦”的论述

更一度被掌声打断

值得指出的是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

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的梦

不仅造福中国人民

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梦

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中国梦的提出啊

实际上将“三步走”发展战略

变成了“四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

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零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零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一九九一年到二十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四步

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前三步都有时间表

但是第四步至今没有给出时间表

那么

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大约是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有人说大约在二零七八年

即改革开放一百周年

也有人说大约在二一零零年

即二十一世纪末期

还有人说大约在二一二一年

即建党二百周年

等等

其实啊

这个问题没有规定的答案

它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

奋斗方向和努力程度

为了实现中国梦

我们必须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要让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就应该牢记那句

很多领导人都引用过的名言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作为清华人

我们还应该牢记清华的校风

行胜于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