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催化剂设计与制备 > 第二章 催化剂的设计 > 2.3 催化剂各组分的设计 > Video
要实现氢原子的溢流
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介质能够稳定氢原子
在这里面除非可以找到介质
把氢原子稳定 就跑到酸性位上 否则
这要跑到酸性位置上
不可能是氢原子形式存在
有可能是氢质子
或者氢负离子等等的物质存在
这个希望大家要在催化剂或者是
在设计双功能催化剂的时候 一定要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我们会发现目前认为
真正能够在双功能催化剂里面或者是
利用溢流作为催化剂促进作用
目前为止会发现
对这种半导体的载体存在 可以通过质子的形式进行传输
还有碳材料特别是碳纳米管
可以稳定活化氢
可以实现氢原子传输
但在绝缘体的载体上
实际上是
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 这两个的传输过程也是很难实现的
大家就可以回去思考一下
为什么在文献中或者是
很多报道里面经常讲的
沸石分子筛 氧化硅 氧化铝负载贵金属
可以出现这种溢流的现象
很简单 今天把这个氢物种
活性氢原子的溢流否定
反过来就要去想
可以通过这来去想一下活性炭
或者是碳纳米管 它能够稳定氢原子
也就是说 溢流要发生本质的前提是
活性物氢物种要找到稳定的介质
在加氢反应里面 比如沸石负载的金属催化剂里面
就可以想 有什么物质能够稳定活性氢
大家可以想象
比如把有机不饱和物反应加氢不就生成氢自由基的中间体
更多的时候有可能需要去考虑就是说
这种溢流存在实际上跟
有机物的反应物种跟氢原子的结合
比如在这上面跟氢原子结合以后
生成半饱和的氢自由基
有可能在
可以做供氢的载体 在酸性位上进行反应的
顺便给大家介绍在研究氢溢流过程中存在的争议或启示
实际上前面给大家说
会给大家强调就氢溢流过程中
氢原子溢流的难度非常大
是受到美国现代催化动力学学奠基人
Boudart工作的启示
大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人们首次发现氢溢流现象
当时有科学家做非常重要的实验是
报道一乙烯加氢反应
这个反应做了什么实验 他发现把氧化硅
氧化硅负载铂催化剂跟氧化硅混合
在乙烯加氢反应里面
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反应
转化率是很低的转化率2.1%到0.1%
他发现如果把带有酸性的载体 氧化铝跟氧化硅
负载铂催化剂进行混合会发现
转化率由2.1%变到3.9% 14%
这个时候他就提出解释现象 通过原子氢的溢流方法
因为当时一看转化率相差这么多
从2.1变成3.9到14左右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
都是绝缘体 当时就提出
氢原子溢流到酸性载体氧化铝上 而氧化铝能够活化乙烯
这样就使得 转化率提高
但是这个实验被Boudart给否定
因为Boudart做了很多的实验就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现象
而且另一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现象
除了这个例子 还有科学家也发现
氧化铝上负载铑催化剂
跟氧化铝进行稀释以后发现
稀释越多 活性也是增高很多
我们来看一下
有人证明有人支持这种
氢原子溢流的结果 有人否定 他是怎么否定的
这是Boudart做实验结果就是
他做把氧化硅负载的铂催化剂
在不同的调温下进行处理
有的是在氢气下直接还原处理
有的是在低温下进行 高温下还原
有的是在低温下还原
有的是进行焙烧 低温下进行焙烧
高温下进行焙烧再还原
就发现特点就是
如果负载铂催化剂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
得到活性是这样 大概是0.17
跟氧化铝进行混合 会得到0.22的结果
他还做另外实验是
如果催化剂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还原
会发现跟在400摄氏度下
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他就得出结论
他在这还原过程中发现金属分散度
粒径 实际上基本上不变的
但是为什么会发现处理条件不一样
得到活性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里面是
先在空气下进行焙烧 焙烧完再进行低温还原
如果是直接还原
它的活性也存在区别
当时Boudart就提出观点
氢原子溢流可能是存在的
但是在绝缘体的条件下是很难存在的
因为绝缘体的条件下 如果没有稳定的介质
来传输氢气活性氢
是不可能实现促进作用
而之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
这种0.15到0.19的变化过程
有可能是因为催化剂的表面处理不干净
含有一些碳物质
就可以起到溢流促进的作用
同时或者是覆盖活性位 就影响到催化剂的活性
氧化铝存在 有可能会使得催化剂表面上的
杂质被氧化物吸附分解
这就告诉非常重要的启示是
活性组分表面处理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不能够被忽略
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些是因为
有部分同学会做催化材料设计
在做催化剂材料设计的时候一定要
靠的催化剂的活性 选择性是来作为评判的依据
那么我们不要忘记这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
活性组分的表面处理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因素
不能把它给忽略
比如来给大家举
催化材料研究和工业催化剂的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现象
以氧化铝负载铂催化剂为例
氧化铝负载做铂催化剂用的是氯铂酸
有时候用氯铂酸钾浸渍在氧化铝上
通过高温焙烧
焙烧完可以生成氧化铂
但是有的时候话也会直接浸渍氯铂酸 进行氢气还原的过程
有些文献里面会报道
不要采用传统的氯铂酸盐
采用羰基铂或者是有机膦的铂分子
因为这种羰基化合物 有机膦 直接分解
直接分解得到金属
在这过程中 在文献里面
为体现这种新型的配体的作用
会做一个对比实验就是
同样是Pt催化剂
这是在低温下进行还原
这个是在氢气下直接还原
发现这样低温反应下的活性
虽然分散度都一样
但是活性是高很多很多的
然后人们就会做很多的解释和阐述
认为这种新型的配体材料或新型的原料
体现出独特的效应
特别是 活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个是在很多催化材料 开发新材料过程中
会看类似的文章 就是会强调
把有机合成或无机化学里面的
最新的研究进展
或者新物质应用到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但是如果是做工业设催化剂的开发者
就要理性来对待这样的结果
首先会看一下
如果反应是结构敏感性
特别关注是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晶粒尺寸 分散度都很接近
活性出现很大的差别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要想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实际上如果去分析工业上的金属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
会发现工业催化剂一般都会采用
贵金属铂
强酸把溶解得到氯铂酸盐 然后载体浸渍干燥
因为工业上去买金属铂是更划算的
因为可以做保值的作用
如何来实现或者说
如何证明实际上并不是因为
证明原料的原因导致的活性的不同
这就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际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如果要对比 就要考虑到工业上采用
工业上这样浸渍得到氯铂酸根的离子
一般不是氢气直接还原
我们做的反应是
可做的很多是先把浸渍Pt后载体氧化 高温下焙烧
焙烧完以后
再用氢气还原
这样会发现的分散度基本上也是不变的
但是活性 加氢反应的活性
会达到 会提高到跟实际的反应效果完全一样的
大家看下简单的操作步骤是
先空气焙烧 再氢气还原
这就是工业催化剂里面经常讲的
催化剂的活化过程一般指的氧化 焙烧过程和还原过程
同样可以看到
这样可以想象 如果是你做工业催化剂的开发者
你会选择这种方式的 还是选择下面的方式
实际上道理还是很简单的就是
一定要注意到催化反应的活性的评价过程中的处理条件
前面Boudart的经验告诉
要得到准确的表面干净的反应
要用用氧化
通过氧气把表面的碳物种或杂质给烧掉
再用氢气还原就得到比较干净的表面
而之所以采用这种金属比较纯的
新型的金属化合物是因为 本身纯度会比较高
而且这个时候直接分解 得到可能是活化态的
会吸附一些碳物种这样直接类似
属于反应的状态
这种状态很显然最开始活性
就类似于干净表面的活性
所以可以看到
我们如何来利用文献研究的结果
来应用于催化剂的开发
实际上很多时候要注意细节就是
所有的催化剂反应的性能评价一定要在
在同一水平同一标准下 反应条件要一样
另外非常重要是表面的干净程度一定要一样
如果不一样
你做什么样比较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里给大家强调这一点是要让大家明白
在工业催化剂催化材料研究过程中
要得到准确的活性数据
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
催化剂的活化处理
这种处理不仅仅是适用于
金属催化剂还适用于氧化物催化剂和分子筛催化剂
特别是要强调 分子筛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
实际上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都有个活化
活化是 直接通空气焙烧
实际上就为了除掉
碳物种的作用
如果你少了这一步
很多时候你得到那些 那样结果 特别是开发
优化催化剂制备条件开发新催化材料
有可能得到都是假象
大家不要千万小看这个非常小的实验细节
实际上会对催化剂设计开发
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最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就是
有很多同学会
开发金属氧化物 硫化物或酸催化剂
在实验室的评价过程中
如何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准确性
实际上是为了强调一点 就是要
能够真实反映表面催化剂自身的活性也就表面洁净度
并不仅仅要
这思考题不要仅仅是要大家从这个角度上去想
可以通过前面讲的那些内容
对这个实验准确性和重复性的保证进行总结
这个是作为第二章非常重要的思考题
大家希望大家课后去好好总结和思考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
载体作用在机械性能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来看一下提高传热系数的影响
因为在很多的一些反应特别是
能源化工里面涉氢涉氧摄氧反应里面
特别加氢反应和氧化反应
热效应是非常非常大的
这个时候如何来避免活性组分的烧结
很多时候靠的就是
通过引入载体 导热性非常好的用的最多的
碳化硅和α-氧化铝这种比表面积比较小的
导热性能比较好
来防止催化剂的床层的过热
导致催化剂烧结发生生产的不稳定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绪论
--Video
-1.1 催化剂设计的尺度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1.1 催化剂设计的尺度--作业
-1.2 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1.2 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作业
-1.3 多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1.3 多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作业
-1.4 工业催化剂设计概述
--Video
-2.0 引言
--Video
-2.1 催化作用基本概念与催化剂设计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2.1 催化作用基本概念与催化剂设计--作业
-2.2 催化剂设计的程序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2.2 催化剂设计的程序--作业
-2.3 催化剂各组分的设计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2.3 催化剂各组分的设计--作业
-2.4 催化剂宏观物性的选择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2.4 催化剂宏观物性的选择--作业
-2.5 工业催化剂筛选与设计实例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2.5 工业催化剂筛选与设计实例--作业
-3.1 软化学 (Soft Chemistry)
--Video
-3.2 组合化学(Combinational Chemistry)
--Video
-3.3 化学热力学与无机合成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3.3 化学热力学与无机合成--作业
-4.1 催化材料和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介
--Video
-4.2 氧化物催化材料制备基础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4.2 氧化物催化材料制备基础--作业
-4.3 氧化物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4.3 氧化物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作业
-5.1 负载型催化剂简介
--Video
-5.2 负载型催化剂制备基础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5.3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5.3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作业
-6.1 简介
--Video
-6.2 过滤与洗涤
--Video
-6.3 干燥
--Video
--Video
-6.4 焙烧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Video
-6.5 还原
--Video
--Video
-6.5 还原--作业
-7.1 骨架催化剂
--Video
-7.2 化学置换法制备金属催化剂
--Video
-7.3 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金属催化剂
--Video
-7.4 等离子辅助制备催化剂
--Video
-7.5 混合法
--Video
-7.6 膜催化材料
--Video
-8.1 绪论
--Video
-8.2 工业催化剂成型
--Video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