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在这一节我们来学习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首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段
对我学生时代影响
非常深远的一段话
来自清华国学研究院
早年的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 终必复振
譬诸冬季之树木 虽已凋落
而本根未死 阳春气暖
萌芽日长 及至盛夏
枝叶扶疏 亭亭如车盖
又可庇荫百十人矣
陈先生在这段话中认为
宋朝是过往中华文化的高峰
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在此姑且不谈
我真正欣赏的是他在这段话中
以非常恬淡从容的笔调
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
五千年生生不息
虽历经磨难但终必复振的
这种绵延性 坚韧性
当年 还不满20岁的我
在北大图书馆里读到这段话时
有如受到电击一般
激起了我学习文史哲
传承中国文化的强烈的兴趣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确实是
人类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
绵延至今的文明 对此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理应充满自豪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地浏览一下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从黄帝到神农氏
栽培作物的发明让中华先民
不再依赖大自然的恩赐
走上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道路
孕育出了中华原始的农耕文明
在黄河文明崛起的同时
长江 珠江流域众多古文明地区
与之并行发展 有如晨星
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多元的起源图谱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在中华大地上
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
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被确立成为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统
至唐全盛时期
中国疆界西抵咸海之滨
北至西伯利亚
东北远达库页岛
南至越南全境 辽阔空前
英国近代思想家威尔斯
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说
在唐初诸帝时代
中国的温文有礼
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
同西方世界的腐败
混乱和分裂形成了鲜明对照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
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
经过魏晋南北朝 隋唐的长期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
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一起
对中国传统的哲学 思想
文化 艺术 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书于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
内容涉及古代自然科学 工艺技术
社会历史 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其价值非凡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初刊于明崇祯10年的天工开物
详细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的中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的各项生产技术
被誉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代中国海上实力居当时世界第一
郑和曾于1405年至1433年间七下西洋
航行里程约15000海里
在时间跨度 规模 里程上
都领先于当时的哥伦布大航海
1644年 崛起于中国东北的满洲族挥师入关
明亡清兴 清朝建政之初
励精图治 尤其自康熙皇帝继位以后
先后平定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
粉碎准噶尔上层分子的分裂图谋
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而后 康熙又采取了一系列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其后继者雍正皇帝又实行
摊丁入亩的政策
使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至其后继者乾隆皇帝
中国社会经济日趋繁荣
史称康雍乾盛世
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强国之一
红楼梦中对表面烜赫一时的
贾府曾有如下描绘
古人有云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
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曹雪芹的这番话其实正是
对其所生活的十八世纪中期
中国社会的深刻写照
乾隆朝中晚期
中国封建社会在达到其繁盛的顶峰之时
其实就已经危机四伏
至十九世纪初嘉庆道光之际
更是江河日下 国势日衰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首先宏观地审视一下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
经济上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
包括皇帝 贵族 官僚 一般地主
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
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则很少或没有土地
他们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
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运用政治特权
或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激化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
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又对新的生产方式
产生了较强的排斥力
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奉天承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种政治制度一方面巩固了封建统治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另一方面又常常抑制了
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思想上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是正统
强调三纲五常 主张仁政 德治
经世济民 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儒家还与佛教 道教相互吸收融合
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 中国封建统治者也吸收法家思想
严刑峻法 维持专制统治
思想文化上常常镇压异端
扼杀思想自由与文化活力
社会上 实行以宗族家长制
为核心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
封建宗法等级制
突出君权 父权 夫权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前中期曾起过
稳定和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
但是在后期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
我们看到 就整体而言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结构
一方面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延续
另一方面也使其发展缓慢乃至停滞
形成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具体到十八世纪中晚期的中国
表面繁盛的清王朝到底存在着
怎样的危机和困局呢
首先是人口问题
人口的急速膨胀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和人民生活 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著名学者何炳棣先生通过对明清人口变化的估测
证明了中国存在所谓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危机
在1700年至1850年的人口爆炸期
消费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这构成了近代中国农村危机的基本背景
使得身处盛世之中的大多数中国人
生活于贫困状态之中
其次是行政层面
或者说是国家治理层面的问题
摊丁入亩 永不加赋的诺言
也使得国家财政收入不能增加
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受阻
而且连政府官员的薪俸
也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
致使收受贿赂
成为官员补贴自己生活的主要手段之一
官场腐败成为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政治社会的一大痼疾
另外 清朝的政府机构与人员
未能配合人口与商业的快速增长
做适当地扩充
而只以幕宾 候补等名义吸纳人才
导致潜规则盛行
攀亲结故 派系纷争日炽
行政无能 制度松弛 世风日坏
第三 是民间社会的动荡
有清一朝 反清复明的诉求与抗争从未止息
民间秘密会社如雨后春笋
天地会 三合会 三点会 洪门 哥老会
至乾隆朝晚期渐渐失控
形成了诸如白莲教
天理教叛乱这样全国性大的动乱
嘉庆朝二十五年几无宁日 财政日窘
最后 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清代统治者一面罗织罪名
大兴文字狱
一面尊奉程朱理学为正统
在社会上造成了
非朱子之传义而不敢言的窒塞空气
康雍两朝的礼仪之争
最终的结果是遣返耶稣会士
致使明清之际开始提升的
中西之间文化交流被阻断
西学式微 凡此种种都损害了
国人的思想自由与创新精神
构成了一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无形的力量
人口危机造成的压力
国家治理的失效与腐化
民间社会的动荡
思想文化的专制与停滞
这四个因素互相影响 催化
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十八世纪中晚期之后
由盛而衰的内在因素
当危险四伏的清朝上下
为表面的盛世而沾沾自喜的时候
在地球的另一方 即西方
一批在古罗马的废墟上诞生的国家
逐渐摆脱教会的统治
从停滞与混乱中走出来
经过千年的冲突与苦难的磨砺
这些国家几乎无一不弃文尚武 尚商
其中部分新兴势力
更是抛弃了一切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
毫不掩饰地 不择手段地追逐着财富和势力
只要能够达到获取财富与势力的目的
走私贩毒 造假盗抢 贸易奴隶
都争先恐后而为之
在这一过程中
初步获得财富与地位的资产阶级
因为不满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压制
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反抗
以便从制度上确保其财富与地位
1640年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封建政权
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在此前后 荷兰 葡萄牙 西班牙
美国 法国 俄罗斯 德国 意大利等国
先后发生类似的革命或改革
从制度上确立起资产阶级
在欧洲的统治或主导地位
他们利用国家机器
鼓励和保护资本 刺激商业
尤其是海外贸易和探险
与之相应的发明创造开始受到专利保护
学术研究 产业制造 商业贸易
军事政治开始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此过程中
近代世界历史中两大相互联系
同时又相互矛盾的潮流开始凸显出来
一是从前互不联系或联系很少的各地区
被整合为西方支配下的一体化的世界
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空前加强
二是世界在被整合为一体的同时
又被分化为二 一是处于中心的
殖民的 侵略与掠夺的
日益富裕的资本主义列强
一是处于边缘的 被殖民的
被侵略和被掠夺的
日益贫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正如马克思 恩格斯
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 甚至最野蛮的民族
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
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
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
从属于文明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欧洲人从对外扩张初期
就把中国锁定为其主要目标之一
哥伦布出航时目标正是针对着中国
发现新大陆后误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印度
便把当地的居民命名为印第安人
以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
最先从海上到达中国
并占领中国的台湾和澳门
但是17世纪至19世纪
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
冒险性更强 野心更大的
则是后起的英国和俄国
16世纪末
英国势力开始侵入印度
并于1600年建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
并进而以印度为根据地
向周边地区扩张
1824年至1826年英军攻占缅甸仰光
在南洋一带先后占领新加坡
及其附近岛屿 马六甲等
1838年 英军攻陷阿富汗首都卡布尔
并打败俾路支斯坦 攻掠波斯
将波斯湾港口的要地据为己有
1839年 又从阿拉伯人手中
夺取了红海的咽喉亚丁港
在此期间
英国人试图从海陆两线接近中国
海上方面 1637年英国兵舰驶抵中国广东
闯入珠江 炮击并一度占领了虎门炮台
后被中国守军所击退
此后 英国商人
通过东印度公司等前来中国贸易
至18世纪中叶
英国已经成为西方对华贸易量最大的国家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英国先后派出了卡思卡特 马嘎尔尼
阿美士德三个使团来华活动
这三个使团所提出的要求大致相同
包括派使驻京 在京设立商行
开放天津 珠山 宁波等地进行贸易
以及割让珠山附近小海岛
和广东省城附近地方各一处等
这些要求中包含了侵略性极强的内容
理所当然地为清朝政府所拒绝
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
与中国并不接壤
16世纪下半叶 俄国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
17世纪中叶
俄国武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1689年和1727年 中俄相继签订了
尼布楚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
规定两国东段以外兴安岭至海
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
中段以西起沙滨达巴哈
东至额尔古纳河为界
民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者蒋廷黻
曾这样论述俄人越乌拉尔山
对近代亚洲局势的影响
十七世纪的大变动
不在传教或沿海的通商
而在全亚洲北部之更换主人翁
俄人于1579年 明万历七年
越乌拉尔山而侵西比利亚 就是西伯利亚
此后勇往直前 直到太平洋滨为止
俄国未占西比利亚以前
中西的接触仅在东南沿海一带
占领以后 中西的接触加添了北疆的长线
从欧亚关系史看 我们可以说
从17世纪起 欧人分两路侵略亚洲
一路自海洋而来 由南而北
其侵略者是西洋海权国
一路自陆地而来 由北而南
其侵略者是俄罗斯
两路的侵略合起来形成剪刀式的割裂
全亚洲 连中国在内
都在这把剪刀口内
这是亚洲近代的基本形势
诚数千年来未有的变局
蒋先生的这段论述
实在是非常富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洞察力
同学们想一想 近代中国乃至近代亚洲
不是正处在这样一种被欧洲列强南北夹击
两线受敌的剪刀口之内吗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