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从1956年初开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 刘少奇等领导人
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从1956年2月到4月
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 农业
运输业 商业 财政 计划
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一次
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
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
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的一开始就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
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
概括阐明了十大关系
即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 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与非的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十大关系 围绕一个基本方针
即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
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
直接的 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4月28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讨论《论十大关系》报告后作总结讲话
进一步提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
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
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成为党和国家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
后来也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
《论十大关系》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它对于中共八大路线的确立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起草党的
八大政治报告的刘少奇明确地讲过
起草党的八大报告
要以《论十大关系》为纲
毛泽东后来也回顾说
“前八年照搬外国的经验
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
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致开幕词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
周恩来作关于
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中共八大文献的起草
是在毛泽东领导下集体进行的
作为八大纲领性文献的政治报告稿
经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等人反复修改
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
是中共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
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最后消灭剥削制度
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
但是国内主要矛盾
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虽然还有阶级斗争
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但其根本任务
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谈到八大政治报告时曾说
“(报告)重点是两个
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
主要的还是在建设 ”
他还指出 “这次大会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 总的说来
就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
团结全党 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
可以说 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这就是八大的路线 八大的方针 八大的主题
在经济建设上 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建设上 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
“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
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
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
坚持集体领导制度
反对个人崇拜
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在大会发言中 陈云提出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的思想
即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
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
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
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 并写入决议
成为突破传统观念
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陈云为副主席
邓小平为总书记
由他们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实践证明
中共八大所制定的政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
它为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针对前述1956年下半年之后出现的
国际国内新情况
各级领导干部缺乏思想准备
或者束手无策
或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
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
1957年2月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这篇讲话后经修改和补充
在同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毛泽东指出 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二 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 在我国社会中
“有两类社会矛盾
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
是非对抗性的 在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
应当运用的方法
他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
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只能用民主的 说服的 教育的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第三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提出
“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这一点必须肯定
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
他说 “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
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没有农业 就没有轻工业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
重工业有了市场 有了资金 它就会更快地发展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一篇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
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
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这篇文献
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此前发表的
《论十大关系》
是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然而 由于历史的局限
中国共产党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认识还不够成熟
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
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
在新的社会变革时期
党内许多人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
不了解或不很了解这种新情况和党的新任务
不会处理新时期的新矛盾 针对这种情况
1957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做下发了
《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
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处于执政地位
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
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检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情况
检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
方针和勤俭建国方针的情况
检查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
检查不从六亿人民出发
不从团结全党出发的宗派主义现象
检查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现象
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
组织 作风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创造
在执政的条件下
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等错误倾向 更需要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根据中共中央的设想
这次整风应当是一次
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
是一次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运动
通过发动群众向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提意见
帮助党纠正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
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真诚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 监督
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毛泽东曾经肯定开门整风取得的成果
指出开展整风“这是天下第一大事”
“不整风党就会毁了”
他在1957年7月撰写的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
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
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
“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
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
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整风运动中提出的各种意见
绝大多数是诚恳的
但5月中下旬之后
首都等地的主要高校学生开始加入整风鸣放
出现大字报 大辩论的大鸣大放高潮
上述各种座谈会 鸣放会上的发言也趋于激烈
出现了一些数量虽少但极富煽动性的错误言论
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
有人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的成就
攻击历次政治运动“失败的居多”
散布今不如昔 有人不满社会主义制度
提出“根本的办法是改变社会制度”
有的公然要求共产党员退出机关 学校
公方代表退出合营企业
还有人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应通过竞选轮流执政 等等
这些言论一度在群众中引起思想混乱
特别是个别民主党派负责人
和著名知识分子发表的若干争议言论
更加剧了混乱和紧张气氛 例如
有人认为我国基本制度有“重大缺陷”
提出应该另行成立“政治设计院”
有人要求检查“三反五反”和肃反的“偏差”
提出成立“平反委员会”的主张
有人把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称为“党天下”
说“党天下”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
还有的人散布当时的形势
已经天下大乱 共产党混不下去 该下台了
上述情况引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严重关注
5月15日 毛泽东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
他指出
有反共情绪的右派分子为了达到他们的企图
不顾一切
想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刮起一阵害禾稼
毁房屋的七级以上的台风
党外知识分子中 右派约占1%到10%
党内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新党员
跟社会上的右翼知识分子互相响应
6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
《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
同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
标志着一场全国规模的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
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全国有55万多人被划为右派
其中绝大多数是错划
运动中采取的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
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首先 它直接地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
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
许多领导干部 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爱国民主人士
工商界人士 特别是教育
科技和文化等各界专家 学者和艺术家
及部分青年知识分子 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遭受歧视和打击
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中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这不仅是他们个人和家庭的损失
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损失
其次 它导致了“左”倾思潮的急剧发展
造成了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紧张
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
这场粗暴和过火的斗争 堵塞了言路
实际上打断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
最后 这场严重扩大化的斗争
还导致了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时期
阶级斗争理论上的严重失误
1957年9月至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开始改变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
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
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
给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造成了严重后果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