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
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 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壮大
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猛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
五四运动前夕 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
这样 五四运动就获得了
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 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
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 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在当时 陈独秀就说
十月革命以后
“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
一是无论南北 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
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
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毛泽东也说 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
驱逐富人的事实
使“全世界为之震动”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异军特起 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
发生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
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
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
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
及换文的陈述书 遭到拒绝
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
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
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会议给予中国的
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
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
当时正在欧洲观察巴黎和会的梁启超
将这一消息传回国内
引发了五四运动 下面我们看一段纪录片视频
1919年5月4日
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
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
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正当学生的爱国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时
从6月5日起
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
先后自动举行罢工
工人罢工进一步推动了商人罢市
学生罢课 随后
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 20 多个省区
100 多个城市 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
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
成为有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迫于压力 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
释放被捕学生 并宣布罢免
亲日派官僚曹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 中国政府代表
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
这典型地表现在
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
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
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
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
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在这场运动中 提出了
“改造强盗世界 不认秘密外交
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 组织新政府”
这样的口号 这表明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 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
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
那么 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
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经过认真比较
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
给予那些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
先进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他们脱下学生装 穿上粗布衣
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
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这样五四运动就为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
它也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