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军队
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胜利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得到了
解放区民众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拥护
而它的关键 就在于中国共产党
执行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
不断推进解放区的社会改革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
土地改革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使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把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 贫农 中农
及其他劳动人民发动起来
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
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证
从根本上动摇了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
这正如毛泽东所说
“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全党必须明白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
我们就获得了
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 随着形势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实行土地改革
赢得自身解放 全面内战爆发前夕
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 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史称《五四指示》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
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在此之后 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蓬勃发展
到1947年下半年
解放区即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
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土地改革的成果
更广泛地动员广大农民群众
志愿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1947年7月至9月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
由乡村农会接收”
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抗日战争胜利后
第一个公开颁布的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
是自1937年中共中央改变土地政策以来
第一次重新公开宣布
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它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在我国土地改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全国土地会议以后
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
运动(通称“土改运动”)的热潮
尽管在土改运动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
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
不给地主富农以生活出路并
“扫地出门”等“左”的错误
但中共中央一经发现
便立即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
使运动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经过土改 到1948年秋
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
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时期
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翻身农民参军
东北解放区有160多万人参军
晋冀鲁豫解放区仅1947年就有30万人参军
在保证人民解放军充足兵源的同时
各地农民还将粮食 被服等送上前线
并成立运输队 担架队 破路队等随军组织
担负战争勤务
他们还广泛建立和发展民兵组织
配合解放军作战
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
源源不断的人力 物力的支持
轰轰烈烈的土地制度改革
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
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这不仅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
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曾说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胜利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因为“共产党以工农大众和
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基础
在乡村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