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在线视频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下一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土地改革后

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

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

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 耕畜和资金

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

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 党和政府决定

不待农民在土改中

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

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

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 教育

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这样 在土改后

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然而 在工业还不能向农村大量

提供农用机械的情况下

互助组能不能前进一步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呢

这在当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1951年4月17 日

山西省委向华北局和中共中央写报告

反映农民自发向着富农方向发展

导致互助组陷于涣散

提出“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

通过增强新因素

去“战胜农民的自发趋势”

“对于私有基础 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

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

消弱它直至否定它

办法是在互助组内

逐步提高按劳分配比例

出组不许带走公积金”

华北局和刘少奇不同意山西省委的意见

刘少奇认为

“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

条件不成熟

在落后小农的互助基础上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只有在机械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这是一种错误的 危险的

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但是 毛泽东则明确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毛泽东研究了世界现代化

大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农村的实际需要

认为

“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

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

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

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

则中国的合作社

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

去动摇私有基础 也是可行的 ”

毛泽东的看法说服了刘少奇

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

1951 年 12 月中共中央下发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 草案 ) 》

草案指出 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

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

集中地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

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党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1953 年国家对粮食 棉花

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也就是“统购统销”)

基本取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由市场

限制农村的商业投机 大力发展供销合作

削弱城市资本主义

和农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联系

大力发展信用合作

缩小农村中高利贷活动的地盘

这样 既保证了人民对粮食 棉花

油料等的需要

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共中央在 1953 年 12 月通过的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

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

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是互助组

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土地及牲畜

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

统一经营 有较多的公共财产

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 集体劳动 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

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创造

实践证明

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导方针

是正确的

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其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第一 在中国的条件下

可以走先合作化 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

及时将“组织起来”

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 充分利用和发挥

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

通过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

实行积极发展 稳步前进

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 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

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采取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的方法

发展一批 巩固一批

第四 要始终把是否增产

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 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

国家应努力用

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正是在前述方针的指引下

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

稳步地向前推进

到1954年底

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

发展到近1000万个

初级社从1951年底的300多个

增加到1953年的1. 4万个

1954年秋为10万个

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

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

从1951年底的2 100万户

增加到1954年底的7 000万户

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

从19. 2%增加到60.3 %

当时80%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

1955 年夏季

由于对农业合作化形势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

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

7 月 31 日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

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

基本方针 基本政策

并对农业合作化同机械化

社会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系

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是继上面提到的中共中央两个决议之后

又一篇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文献

但是毛泽东在报告中

不点名地错误指责由邓子恢主持的

中央农村工作部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是站在群众运动后面指手划脚的

“小脚女人”

从而将正常的党内争论

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会后 农业合作化运动超计划地加速发展

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 1956 年底 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6.3%

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 87.8%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于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尽管如此 农业合作化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

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

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

农民安居乐业 生产有所发展 生活有所改善

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

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

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

社会变革 社会进步

至于在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

如何采取更有利于调动

农民积极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则是需要长期探索才能解决的

并且需要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不断的加以完善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

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步骤是从供销入手

由小到大 由低到高

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

也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

我们以地处崇文区灵官庙的万盛祥刀铺为例

来看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1955 年底

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实际上 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

分批 分片改造的办法

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

到 1956 年底

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

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 91.7 %

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