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2月25日
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
12月29日 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接近全票
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到南京就职
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告全国同胞书》等重要文件
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日 通电改用阳历
1月3日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确定了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月28日 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
作为立法机关
南京临时政府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权中
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
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 陆军之权外
陆军 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
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部由革命党人担任
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
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
其次 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民主共和国的政体
1912年3月
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
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
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领土由全国22个行省加上内外蒙古
西藏 青海组成 中华民国由参议院
总统 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 阶级 宗教之区别 人民享有人身
居住 财产 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 通信
信仰等各项自由 有请愿 诉讼 考试 选举
及被选举权等权利 有纳税 服兵役等义务
其他几章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选举产生
国家政体为内阁制 法院独立审判
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以上规定表明临时政府是以
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代议政治”
为原则组建的
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性质
第三 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之后
短短一百多天中 颁布了一系列
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愿望和利益的政策 措施
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例如 扫除种种封建弊端 保护人权
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提倡兴办工厂
矿山 银行 垦殖事业等
宣布禁止刑讯 保护华侨 禁止贩卖华工
禁止买卖人口 废除奴婢
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
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 否定忠君尊孔教育
废止小学读经 禁用清政府学部
颁布的各种教科书等
不过 南京临时政府也它的局限性
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
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
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
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
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
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一些省的军政府镇压了自发抗捐抗税的
农民群众和会党武装
从而把工农推向自己的反面
使工农群众对革命党人的事业抱失望和
冷漠的态度 革命政权基础更加薄弱
辛亥革命是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使中国反动势力乱了阵脚
辛亥革命以后
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
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
封建势力也无力在中国建立
比较稳定的全局性的统治秩序
第二 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 无论谁想做皇帝
无论谁想复辟帝制
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并没有使民国中断 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
出现两次帝国 三次共和国的波折
所以说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第三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打开了禁锢思想进步的阀门
中国自古以来皇帝都是至高无上
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
辛亥革命连皇帝都打倒了
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被抛弃呢
第四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
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如前所述 南京临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举措
使得随后的几年成了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
革命政府还大树新风
破除不合时宜的旧风俗 旧观念
比如改用公元纪年 公历
比如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
男子以先生 君互称取代老爷等旧称呼
男子剪辫 女子放足之风也席卷全国
这些变化不仅转变了社会风气
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 辛亥革命使得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
获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
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清王朝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还影响 推动了越南 印尼等
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一环
列宁曾高度评价到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
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