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最先有实力用炮舰敲开中国大门的
还是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
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
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经济史家测算
工业革命之前
人类的生产能力每一千年才能翻番
而工业革命之后
翻番的速度则成倍地增长
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
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 还要大
至1820年 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
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英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
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国力
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一方面是具备了敲开中国大门的实力
另一方面是具备了
敲开中国大门更为强烈的意图
1825年和1837年 英国先后爆发了
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商品滞销 工厂倒闭 银行破产 工人失业
为了摆脱危机和缓和国内矛盾
英国进一步加紧了对外扩张和掠夺
英国的资本家和商人们
迫不及待地想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获取得巨大利益
但是他们的要求并未能得到满足
与之相反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 茶
给英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贸易逆差
1781年至1790年 中国销往英国的商品中
仅茶业一项的价值就高达9600万元
而差不多同一时期 即1781年至1793年间
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产品加起来
只有1600万元 差了8000万元
英国每年不得不把大量的白银运到广州
直到19世纪30年代
中国每年出超仍达数百万两之多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从1800年至1820年间 每年从印度等地
走私到中国的鸦片约在4000箱左右
此后迅速增长 达到每年万余箱
1832年以后每年达到两三万箱
1838年以后更高达每年4万余箱
这其中 绝大多数是英国商人走私的
这些走私鸦片的价值
1821年至1822年度高达830余万元
1827年至1828年以后每年都超过1000万元
有时甚至达到2000万元以上
这对于当时财政收入
只有8000万元左右的清朝政府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漏洞
鸦片贸易不仅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银贵钱贱 国库空虚 物价腾飞 民生凋弊
也摧残了大量吸食者的身心
腐败了东南沿海的官僚队伍
林则徐等忧国忧民的官员才大声疾呼
长此以往 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充饷之银
呼吁严禁鸦片 并被道光皇帝所采纳
英国自然不肯放弃对英国财政和商品市场
起着巨大作用的鸦片贸易
1840年4月
英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定
同年6月 英国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
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 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1843年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
先后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条约
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割香港岛
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舰船在中国领海可以自由航行
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外国人在华享受领事裁判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协定关税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等等
在另一方面 鸦片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
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起到了促进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客观催化作用
借用马克思对于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分析
轰开了中国大门的鸦片战争的大炮
也不自觉的充当了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工具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吧
然而 我们须谨记的是
正如马克思所言
只有在发生了根本的革命
也就是将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的革命之后
这种客观催化作用才能够成立
总之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中国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
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
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
逐步形成的一种
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 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
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 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 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发动战争
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 领海 关税 司法等主权
尽管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
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但是 中国毕竟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
比如清政府曾经对外国宣战
又如 北洋政府时期
中国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还是有一定的主权的
这与连名义上的独立都没有
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还是有区别的
因此被称为半殖民地
二 封建中国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和世界市场当中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然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
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他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
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
导致中国经济既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又有新的资本主义因素
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
也不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
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总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
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所总结的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
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
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
中国危机四起 人民苦难深重
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有哪些特征呢
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所作的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
曾经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方面
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
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不仅旧的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
还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为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奠定了阶级基础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