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
发生并赢得胜利的呢
毛泽东指出 这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看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
首先是因为有着深刻的
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由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
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
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道路工人
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
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
随着斗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
这种现象曾被代理过
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的傅斯年称作是
“开万国未有之奇”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各少数民族
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
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伟大的爱国者宋庆龄
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国民党左派何香凝等
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
也始终坚持革命的立场
与共产党站在一起
邓演达 李公朴 闻一多等
还在反独裁
争民主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李济深
张澜 沈钧儒 黄炎培等
爱国侨领陈嘉庚 司徒美堂等
也都先后成了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没有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参与和支持
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从客观上看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赢得胜利
其次是同国际无产阶级和
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
毛泽东说过
“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
假如没有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假如没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假如没有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假如没有东方各被压迫民族正在起来斗争
假如没有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等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人民大众
和统治他们的反动派之间的斗争
假如没有这一切的综合
那末 堆在我们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
必定比现在不知要大多少倍
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能够胜利吗?
显然是不能的 胜利了 要巩固 也不可能 ”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一些国际友人还直接参加了中国的
革命斗争甚至最终长眠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从主观上看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
是由于得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
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
它以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因此 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
适合中国情况的 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
路线 方针 政策
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
不是自封的 而是由执行下列几个条件去实现的:
“首先
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
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
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事变中的动员口号”
“第二
是按照这种具体目标在全国行动起来时
无产阶级 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
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
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
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时间里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英勇地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
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
数十百万的优秀战士
它的许多卓越领导人
如李大钊 瞿秋白 蔡和森 向警予
邓中夏 苏兆征 彭湃 陈延年 恽代英 赵世炎 张太雷等
许多杰出的将领 如方志敏 刘志丹 黄公略
许继慎 韦拔群 赵博生 董振堂 段德昌 杨靖宇
左权 叶挺等
也都在这个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
最富于牺牲精神 最坚定
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
并依靠群众的多数的坚强的革命者
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三 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
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
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
“第四 共产党队伍的发展
思想的统一性 纪律的严格性”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以来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
所确认的一个伟大的真理
这一点 甚至也得到了
来自国民党阵营的一些人士的肯定
1949年6月26日
留在北平的原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
张治中在他所发表的《对时局的声明》中说
“我居留北平已八十多天了
以我所见所闻的
觉得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 新的趋向
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
他说“我以国民党党员一分子的立场
只有感到无限的惭疚
但是站在国民一分子的立场说
又觉得极大的欣慰
我们中国人毕竟还有能力把国家危机挽转过来
还可希望把国家搞好
断不是一个没出息的民族 已可得到证明 ”
由此可见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
经过反复的比较 终于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它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的指引下
经过长期的艰苦 曲折的斗争 逐步取得胜利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毛泽东指出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
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三个主要的法宝 ”
第一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
是十分广泛的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
主要是工人 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
前者是基本的 主要的
后者是辅助的 同时又是重要的
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
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
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为此 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
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
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
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
又斗争的政策
如果我们党在一定的时期内
不知道与资产阶级联合
“党就不能前进 革命就不能发展”
如果在与资产阶级联合时不知道与资产阶级斗争
“党在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就会瓦解 革命就会失败 ”
第二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
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
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
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离开了武装斗争 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
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
发动和武装农民 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
以武装的农村包围被反革命占据的城市
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
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
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实行政治 经济 军事三大民主和军民一致
军政一致 官兵一致等原则
贯彻落实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
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
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三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
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
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
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思想 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培植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在党内斗争中实行
“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
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
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
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 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共产党
走过的历史道路时指出
“总结我们的经验 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
这个专政必须与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
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
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创造了前提 开辟了道路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