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1.1.3经济掠夺 > 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
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
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赋予的特权
进一步扩大对中国
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进行掠夺和榨取
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鸦片战争之前 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政策
只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一地贸易
而且必须通过官方指定的公行
也就是著名的十三行来进行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
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等
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又规定
开放九江 汉口 南京等10个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又规定增加开放
天津为通商口岸
陆路方面 清政府还向俄国开放
伊犁 喀什噶尔等商埠
在这些通商口岸里
外国人依仗着不平等条约所享有的
种种特权 控制当地的工商 金融事业
甚至设立租界 实行殖民统治
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了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关税自主权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
进出口税率的降低 有利于资本帝国主义
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自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逐渐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如前所述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
列强更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
使其不但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
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 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
所赋予的种种特权
把中国变成了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
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
这些都是在中国丧失了独立主权因而处于
与外国不平等的地位情况下进行的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长期的出超逐渐
转变为大量的入超 1890-1894年
每年平均入超达到770余万海关两
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企业的
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
直到19世纪末鸦片仍然占据着
进口货物的重要地位
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
设立洋行带垄断性的经营进出口贸易
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类洋行已达500多家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英国的
怡和洋行 太古洋行 沙逊洋行
美国的旗昌洋行 德国的礼和洋行等
他们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帝国-主义列强还运用不平等条约
所赋予的特权
在中国自由开工厂 办银行 修铁路 开矿山
获取超额利润 压制中国微弱的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列强在中国的投资
有相当部分并非由国外输入中国的
而是利用战争赔款等方式直接掠夺自中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
中国不可能在独立的基础上与外国
发生经济往来 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
发生经济关系也不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
的发展而是为了控制中国经济
为其自身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在中国近代的工业中外国资本
很快就形成了垄断地位
1913年 外国资本占机械采煤投资总额的
近80% 占新式采煤和冶铁企业投资
总额的100% 并且控制了40%以上的纱锭
和将近50%的布机
使得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的赔款
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
他们还通过贷款来支持中国反动政府
镇压人民革命
中国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
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的
而这两项收入是中国政府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清政府的这两项税收每年约4000-5000万两
大部分用于偿付外债
自己只能得到一点点关余 盐余
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了这两项税收
也就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
仅1895-1898年间 清政府就有三次数额
巨大的贷款 四次数额较小的贷款
这些贷款绝大多数都是
附带有苛刻政治性条件和巨额回扣
的奴役性贷款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
这些银行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的金融实力
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成为列强
对华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枢纽
列强也控制了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
中国境内的铁路绝大部分由外国资本经营
列强通过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不仅攫取了巨额的利润
还获取了铁路沿线的诸多经济权益
并由此从政治上 军事上取得了
对这条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控制权
确立和扩大了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列强还控制了中国沿海和
内河的主要航道的航运业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造成了
中国农业经济的凋敝
他们依仗特权低价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
作为原料又通过垄断价格和工农业产品
剪刀差剥夺中国农民
获取超额利润 同时又在国际市场上限制
和打击中国传统出口的农产品
这一切都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
萎缩和衰败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
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
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
畸形的繁荣以外 中国的广大地区
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
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
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
和人民的贫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