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军国主义者
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政策
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
对国民党 则采取政治诱降为主
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11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 重申
继续实施持久作战的战略
和采取牵制和消耗敌人的战术
1939年1月 国民党举行五届五中全会
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
确定了“防共 限共 溶共 反共”的方针
国民党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
“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
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
为了巩固占领区
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了若干次进攻性打击
国民党军也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役
1939年底 国民党军队在华北 华中 华南地区
对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
在1939年12月的桂南会战中
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
曾攻克昆仑关 消灭日军4000余人
但是 总体而言
国民党军的“冬季攻势”战绩甚微
战斗力十分低下
作战部队中出现 高级将领不服从命令
自保兵力
一般官兵沉溺于赌博的严重问题
1940年夏 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张自忠率部参加枣宜会战 壮烈殉国
从相持阶段到太平洋战争前的几年间
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局部进攻
进行了必要的抵抗 有得有失
大体上保住了西南 西北大后方地区
但是 这个时期 正面战场的抗战
在全局态势上 逐渐趋向消极
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的战略 以保存实力
与此同时 国民党抽出相当多的兵力
投入到限制 打击共产党
及其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的反共作战中
制造了多次的“磨擦”事件
1941年12月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
整个世界战争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美 英对日宣战
不久 由美国方面提议 设立中国战区
1942年1月 中 美 英 苏等26个国家签署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为了配合英 美打击日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
1942年元旦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在总结前两次长沙会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
连续挫败日军的进攻 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
日军伤亡5万多人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
英 美等国军队接连失利的情况下
中国军队的这次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1942年2月 应英国的要求
中国派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但是由于英国方面对中国存有戒心
双方战略协调极为不畅
给作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中国远征军腹背受敌 不得不撤退
10万精锐部队损失过半
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经过艰苦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于1945年初在缅北会师
最终打通了滇缅公路
1943年春
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胜利
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也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方向发展
但是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由于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 避战观战的政策
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日益下降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即“一号作战”
意在打通大陆交通线以挽救其在海上的失败
战役历时8个月之久
日军调集兵力达50余万人 汽车1.2万辆
马6.7万匹 作战距离达2000公里
成为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发动的
规模最大的战役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遭到大溃败
损失50多万兵力 丢失大小城市146座
失去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
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使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成为大后方人心变动的重要转折点
越来越多的人
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失去了信任
国民党统治区民生凋敝 民怨沸腾 民变蜂起
国民党在军事 政治 经济各个方面
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