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中共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科学理论
2003年春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
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同年7月28日
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的工作会议上
又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
“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一词的首次出现
同年10月14日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并提出了“五个统筹”
该次会议将胡锦涛的讲话精神
写入最后决议
科学发展观概念得到了完善
并正式被确立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一
2004年3月10日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就科学发展观发表讲话
将科学发展观提到与“三个代表”并列
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十六大”精神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切实抓好发展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10月召开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被写入党章
2004年9月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5年2月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了全面论述
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首次将“和谐”
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号召全国各族人民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
中国共产党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采取了几大举措
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及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
这些战略举措有力地推动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十六大以后
党和国家在坚持一贯奉行的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
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
2004年8月
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
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要高举和平 发展 合作的旗帜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05年11月
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
系统地阐述了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2011年6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
总体目标 方针政策和历史必然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要靠中国共产党领导
因此 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没有忘记
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2004年9月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
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005年1月 胡锦涛发表讲话
全面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
紧密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
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和本质要求
中央决定从2005年初开始
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在全党展开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活动
活动分三批 每批分三阶段进行
这次历时一年半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是党成立以来参加的党员人数最多
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
正面教育 自我教育活动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