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关于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论
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大会还提出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
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这个中心环节 分阶段地进行计划 投资
物资 财政 金融 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
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政治体制改革要兴利除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共十三大后召开的
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
选举赵紫阳 李鹏 乔石 胡启立
姚依林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赵紫阳为总书记
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88年3月至4月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选举杨尚昆为国家主席
万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
十三大正式制定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一任务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步 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
又表明中国人民
决心用新中国成立后一百年的时间
走完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台阶式”的发展思想
要求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三步走”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进一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
正是“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1980年8月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1986年 他又在多次讲话中
阐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
权力过分集中 党政不分
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
认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邓小平强调 政治体制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
遵循统一领导 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
有秩序地推进
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
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
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
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
如果照搬西方多党竞选 三权鼎立
肯定是动乱局面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思路
1986年9月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7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
讨论并通过了中央制定的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稿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