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 Video
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
博古 李德等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长征的头三个月
虽然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
但始终没有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经过强渡湘江一役
中央红军和机关人员已经锐减到3万余人
而在红军的行动方向上
博古 李德坚持要通过已有敌人
重兵布防的路线前往湘西
红军有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
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
如张闻天 王稼祥也转变态度
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初 红军强渡乌江
攻下黔北重镇遵义城
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
最紧迫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会议批判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方针
重新肯定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作战的正确原则
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常委有毛泽东 张闻天 周恩来
朱德 陈云 博古
会后 常委进行了分工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
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并成立了由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的三人团
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是在中国共产党
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
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2.2.2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
红军经过整编 轻装前进 先后四渡赤水
南渡乌江 佯攻贵阳 巧渡金沙江
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争取了主动 又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追兵的围追堵截
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1935年6月 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之后 中央又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
分裂中央 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
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为了贯彻北上方针 红军经过茫茫草地
历经艰险 1935年9月16日
红军攻占川甘边界的重大关隘 腊子口
并于18日到达哈达铺
在哈达铺红军意外获得了一些
国民党地区的报纸
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
“在哈达铺约休息了四五天
从报纸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苏区根据地
很高兴 ”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也说
“在这里我们得到
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
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
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
我说 赶紧派骑兵通信员
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
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
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不久 红军召开了军团以上的干部会
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了红军前进的方向
是刘志丹等红军所在的陕北
1935年10月19日
中央红军最终到达陕北吴起镇
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 红军二 四方面军
先后同红一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和静宁将台堡会师
至此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毛泽东在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
写下了《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等诗篇
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
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其中 《七律·长征》这样写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红军人数在长征中锐减
但是保存下来的
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
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支队伍作基干
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 发展 壮大
直到取得全国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中国与全世界宣告
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
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的胜利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
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这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
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