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本章师生问答(Q&A) > Video
翁老师 这一章的内容
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也是中国共产党
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个“新道路”新在什么地方呢
老师你能给我们解答一下吗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啊是比较而言的
我想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个“新”
第一个“新”是与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的辛亥革命相比
之前的章节我们讲过辛亥革命
毛泽东曾指出“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 五十年来
有它胜利的地方 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你们看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
这不是胜利了吗 说它失败
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 中国
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中国
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化 孙中山
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中国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了一个绝境
第二个“新”是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
大革命相比 由于建党之初 中国共产党的
力量还比较薄弱 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
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
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国民党
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革命的步伐
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斗争的主要形式是革命战争
也就是北伐战争
但是由于中央领导机关 放弃了无产阶级
对农民群众对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
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所以国民党发动反革命
政变之后 国共合作就破裂了
联合革命的道路宣告失败
第三个“新”是
相较于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
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呢
大多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
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走的都是以城市为中心
占领大城市 夺取政权的这么一种革命道路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
却把重心放在了农村
这与“城市中心”的
革命道路相比是一条新的道路
因此 从这三个层面来讲 中国共产党
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哦 我明白了 历史的实践证明
“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革命的新道路
是正确的 其依据是什么呢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成功
这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 说得大一点
这是由于近代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
“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
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 也就会明白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
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
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和半殖民地
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
最重要的因素 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
游击政策 不能完成促成全国革命高潮
的任务 而朱德毛泽东式 方志敏式之
有根据地 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
深入土地革命的 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
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其次 农村
是国民党政府统治薄弱的地区
为革命的力量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非常强大的
他们长期占据着这个中心城市
而广大的农村
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你知道
毛泽东曾经非常形象地说
蒋介石占市为王 那我们就占山为王
这当然是一种幽默的比喻 就像毛泽东
说的“我们这个山大王 它是特殊意义上
的山大王 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 有政策
有办法的山大王
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
因此 无产阶级必须把落后的农村
造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进而联合起来包围城市 向城市进攻
这样 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近代中国是一个
落后的农业国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
所以毛泽东曾经指出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就要解决农民问题
中国共产党正是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和国民革命的力量 由此形成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并最终在实践中
取得了成功
有一些人认为 不能因为土地
占有的不平等就进行革命 因此他们说
土地革命没有必要 您怎么觉得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进行了
一场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托派” 认为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
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土地
都被资本化了 所以土地革命没有必要
卜凯这些“技术派”就认为 中国近代农村问题
是土地 人口 技术等生产力因素的问题
还有像梁漱溟 晏阳初这样的“乡村建设派”
则认为中国近代农村的问题 是农民
的组织和教育问题 像梁漱溟就认为啊
中国农村问题在于农民缺乏组织和秩序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 主要源于
农民缺乏教育 他们都没有看到
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实质
20世纪30年代 陈翰笙领导
和组织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对无锡和保定等地的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他们的调查从生产关系入手 得出了
非常重要的结论 也就是 地权日益向
少数人手中集中 土地关系日益恶化
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 而沦落
为雇农或农业工人 而被迫离开农业
或者到城市谋生 这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中 地主阶级占有农业
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的
土地 自己不经营 出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地主凭借着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 无偿地
占有农民的剩余生产物 因此 在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主导下 近代中国
农村问题的实质在于 地主与农民
之间的生产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剥削关系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
并不剥削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
它只剥削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
劳动的权力” 土地革命就是要改变
不合理生产关系 也就是改变地主
和农民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因此
土地革命是十分必要的 并且在中国革命的
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最近看了好多关于民国时期的帖子
好多都提到了“黄金十年”一开始
不知道是什么 后来查了一下资料才明白
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 被国民党政府
称为“黄金十年”这十年 真的是
“黄金十年”吗
其实“黄金十年”这个说法最初并
不是国民党官方或国民党的史学家提出来
应该是曾经担任盟军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也就是驻华美军的最高司令官的魏德迈
提出来的 他在1951年9月19日的美国
国会演说中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
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
所公认的黄金十年 在这十年之中
交通进步了 经济稳定了 学校林立
教育推广 而其他方面 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这应该是“黄金十年”最早的一个说法
国民党方面 因为最终失败了 败亡台湾
所以本身是比较低调的 他们的史书一般
称这十年为 “艰苦建国的十年”
或者“抗战前十年” 我们国内的史学家
常常给这十年 一个相对中性的说法
叫做“南京十年”
那这十年真的是“黄金十年”么
不管是不是国民党方面最先提出
这种说法 但近来台湾学者确实常常提起
这个说法 像许倬云的《大国霸业的兴废》
就非常感性地称这十年为
“黄金十年 流泪十年”
在这十年中
蒋介石有限度地统一了中国
在教育与学术方面
为中国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并将中国艰难
整顿成多民族共同体 迎接抗战
近来来国内有一股“民国热”
有些“国粉” 您知道它的意思吧
也很爱提所谓“黄金十年”的成就
甚至还有人称 这十年中
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到8%以上
这十年国民党政府在工业上确实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 但是有一大部分是
官僚家族企业
而且大多数都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同时 在这十年中 农业几乎没有得到
丝毫的发展 人口也没有显著的增长
在工业 财政 交通 教育上
那点建设的成就
根本无法掩盖强寇压境 内乱不断
民生多艰的事实 所以我觉得“黄金十年”
的说法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美化
这十年毋宁说是内忧外患的十年
你知道 蒋介石搞“安内攘外”就是
攘外必先安内 虽然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但是 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
不争的事实 面对日本的进逼所采取的
这种妥协退让政策 也极大地损坏
了国民政府 作为一个民族主义
的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威 造成大部分
民众对国民党政权产生严重的疏离感
和信心的危机 内政上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
长期忽视农村的社会经济改革和农民问题
财政失责 未控地税 赤字开支 滥发纸币
这些事实上都为 后来国民党政府的崩溃
埋下了隐患 所以我还是难以认同
“黄金十年”的说法
哦 原来是这样啊
是 历史有很多的侧面 很复杂 很立体
可能少了哪一面都不能成为
一个真实的历史
但是我们也不能紧紧盯住一面来看
还是要更为全面的来理解和看待历史
哦 我理解了 谢谢老师
我们这一章就到这里 下一章再见
下一章再见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