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
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7年7月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430万人
下降到373万人
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
此外 战线漫长 机动兵力严重不足
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士气日益低落
战斗力急剧下降 与此相反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
正规军近100万人
武器装备由于大量缴获大为改善
后方巩固 士气旺盛
由于不需分兵守卫后方供给线和城市
机动兵力大大增强 战斗力明显提高
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力图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的图谋
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
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军队
在数量上还保持一定的优势
并在陕北和山东这两个主战场
还保持着进攻态势的条件下
出人意料地决定开始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在外线大量歼敌
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
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
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以期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从根本上扭转全国的战局
为了实现战略进攻的目标
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军挺进
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
三军挺进是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陈赓谢富治兵团
华东野战军三支大军先后转入外线
实施中间突破 互相配合 进击中原
两翼牵制是 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
诱敌北上 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
把敌人引向海边
两翼牵制积极配合挺进中原的三军行动
1947年6月30日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
刘伯承 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在鲁西南强渡黄河 发起鲁西南战役
开始实施千里挺进大别山
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千里挺进
8月22日 陈赓 谢富治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
挺进豫西地区
陈毅 粟裕则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
于8月初挺进鲁西南地区
9月7日到达豫皖苏大平原
至此 三支南下大军经过顽强战斗
在南起长江 北至黄河 西抵汉水
东至黄海之滨的中原大地上
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三路大军的“品”字形进攻
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队南线全部兵力
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在自己周围
迫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地位
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
包括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
谭震林 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
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
也在同时加紧发起攻击
渐次转入反攻 同年夏季 林彪 罗荣桓
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反攻
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
各个战场上的攻势作战
构成了人民解放军
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不仅把战场引向国统区
粉碎了国民党破坏解放区的阴谋
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国的战局
而且由于革命武装力量深入国统区腹地
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
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
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1947年10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提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号召
并宣布了八项基本政策 从政治 经济
内政 外交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该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正如周恩来所说
“一方面 我们已用事实证明给老百姓看
我们有力量打倒蒋介石
另一方面 老百姓也不要蒋介石
就连上层分子(除了少数反动集团外)
中产阶级也不想给蒋介石抬轿子了
也要推翻他了 ”
“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这个口号的提出 极大地鼓舞了
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
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志
同年12月
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
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毛泽东指出
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
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
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
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
随后 毛泽东进一步要求全党同志
必须牢牢掌握党的总路线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必须十分注意政策和策略
注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
必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
加强组织性纪律性
以便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地推向前进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