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初步建立起来了
然而 作为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的中国
其生产力发展水平
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十分落后
如何在新的制度下全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面临的全新的课题和全新的任务
国际方面
当时世界不同阵营出现了缓和趋向
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这些都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经济建设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也发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事件
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二十大上
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
揭露了斯大林
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错误
包括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了
剧烈震动和尖锐分歧
苏共二十大以后
西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
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同年6月和10月
波兰 匈牙利先后爆发大规模的工人罢工
和群众暴力冲突
一些敌对势力乘机插手
使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在国内
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
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不少人对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还不能马上适应
一些人甚至持怀疑态度
加上党和政府工作部门存在的某些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现象
以及少数干部滋生的特权思想和作风
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
并导致1956年下半年
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农民退社等情况
国际 国内出现的这些新情况
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认为
苏联革命和建设中的教训必须认真汲取
但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则必须坚持
苏共领导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
有助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但从基本原理上说来
十月革命道路
“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
一个特定阶段内
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
简单抛弃
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下的
苏联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
不利于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
不利于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普遍原理
和团结教育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
继续前进
正如毛泽东所说
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
是要独立思考
应该从各个方面考虑
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
努力探索并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首先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毛泽东在1956年4月4日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
调查研究 摸清本国国情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制定我们的路线 方针 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没有片面性
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地
掌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还要在今后长时期内
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
开始我们模仿苏联
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只好如此
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
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
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强调开动脑筋 强调创造性
在结合上下功夫
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
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
毛泽东提出的
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的看法
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956年1月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
要在几十年内
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
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
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中共中央还把拟定的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提请最高国务会议讨论
并向全国人民公布 毛泽东后来还指出
必须在我国建立一个
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
这样
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才能获得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
必须有自己的教授 教员 科学家
新闻记者 文学家 艺术家
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 人少了是不成的 ”
与此同时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
“向现代科学进军”
周恩来在会上指出
“在社会主义时代
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
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
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
“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
会后 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
集中数百名科学家 经过反复研究
于同年10月制定了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这个规划的实施
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
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
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