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上一课讲到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结束
在这一章 我们将讲述抗战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
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战后的政治形势 总的来说
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
这一目标是有利的
在国际上 如我们在中编综述中已经指出的
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
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迅速增长
民族解放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国家
共产党的力量及其政治影响进一步增长
工人运动也有新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世界反动势力再也难以集中力量
来干涉包括中国革命在内的
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了
毛泽东精辟地总结到
“如果说 十月革命给世界工人阶级和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那么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就是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
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
在国内 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
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
民兵发展到220万人
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
其中巩固的根据地有5 000万人口
经过整风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
达到高度团结 影响力不断扩大
战斗力明显提高
在国民党统治区
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战后期
已经掀起一场爱国民主运动
战后 要和平民主 反独裁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有这些
都为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正如毛泽东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所说
“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
实现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基本要求的时机
已经到来了”
但是 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 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
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
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
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
人民军队和解放军政权
在抗战中后期便成为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
1945年5月 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上就声称
“今天的中心工作 在于消灭共产党
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 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
只有消灭中共 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
潘公展在《关于中共问题的特别报告》中强调
“与中共之斗争无法妥协 今日之急务
在于团结本党 建立与中共斗争之体系
即创造斗争之优势环境 ”
抗战刚胜利 中国就面临内战的危险
不过 由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由于国民党军队部署到内战前线
需要相当的时间
由于国际上苏联 美国表示希望中国和平建国
因此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
又表示愿意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
当时担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广州行辕主任的张发奎
回忆说 “蒋先生自相矛盾
他一面同中共谈判 一面秘密下令高级军官剿共
换言之 他谈判与剿共同时并举
那就是为什么马歇尔对他发怒且责备他不诚实 ”
蒋介石的目的
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 掩盖其内战准备
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三是如果谈判不成 便转嫁战争责任给中共
值得注意的是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称霸全球是美国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 军事实力
加紧向全世界扩张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后来
在一份报告中是这样说的
“美国在中国基本的长期目标是
促进一个独立 统一 对美国友好的
并且能够在有效地阻止苏联
在远东可能侵略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 代议制政府
不过 由于中国的混乱状况
短期内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
美国之所以这样做
一是为了让蒋介石政府
成为它在亚洲的主要支持者
以此稳定它的亚洲战线
二是从“遏制苏联”这个总的战略考虑
和反对人民革命的一贯立场出发
担心“一个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将在
政治 经济和军事上和苏联结成紧密的联盟”
担心中国革命的胜利会对
整个亚洲发生深刻的影响
三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
即为了便于使战后的中国成为它倾销商品
获取廉价原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场所
为了上述目的 美国决策者曾经考虑过
“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
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的问题
抗战结束后 美军陆续在中国登陆
数量达11万之众 其中大部分驻扎在华北
占领北平 天津 青岛 秦皇岛等地
并进占交通线 美军声称
驻扎华北的理由是
解除那里日军的武装和安排遣返
实际上他们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阻止中共受降
帮助国民党政府争夺和控制交通要道
以及帮助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运兵
美军扮演的角色不仅加剧了国共间的紧张气氛
而且华北美军不断与中共军队发生军事冲突
不过 美国还是担心介入国共战争
会使得自己深陷泥潭
美军司令魏德迈1945年11月向华盛顿发回报告
声称如果美国帮助蒋介石统一全中国
就必须大量增加军队 并冒介入中国内战
同苏联发生战争的危险
否则 除非与苏联和中共达成协议
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华北
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
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件中也无可奈何地承认
对中国实行军事干涉
“在理论上和回顾起来可能吸人心目
却是完全不能实行的 大战前的十年当中
国民党没有能力摧毁共产党
大战后 国民党的力量业已削弱
意志消沉 且不得民心
国民党的文武官员
在自日本手中收复之地区中的举止
已使国民党迅速地
在这些区域中丧失了人民的支持和声望
在他方面
共产党的力量则较它过去任何时期为强大
且已控有华北的大部分 由于国民党部队的无能
这点后来可悲地表现出来
也许只有靠美国的军力才可以逐走共产党
美国人民显然不会允许
在1945年或以后
让我们的军队担负如此巨大的义务的 ”
因此 杜鲁门政府在反复权衡后
选择通过“调处” 以政治手段解决国共争端
美国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一方面 要求国民党政府实行某种程度的改革
即搞一点形式上的民主
以争取中间派的同情和支持
尤其是诱使或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
实现中国在国民党领导下的“统一”
另一方面 通过给予经济 政治 军备等方面的援助
“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所以 尽管美国当局声称要
“鼓励双方从事协商 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但其效果却恰恰是对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战政策的最实际的支持
之前提到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
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
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
同时由于人民力量强大
加上战后的国际局势 民主党派等其他条件
中国共产党估计 造成国共两党合作
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党应当努力争取中国出现这种局面
还在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
毛泽东就提出 对蒋介石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请他洗脸 不割他的头”
8月24日 毛泽东根据时局变化进一步指出
抗战结束 和平建设阶段开始
中共正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避免内战 实现和平建国
8月25日 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
《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宣言》
表示“在和平 民主 团结的基础上
实现全国的统一
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当然 对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也要保持高度警惕
1945年8月13日 毛泽东明确指出
“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
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
这就是坚决反对内战 不赞成内战 要阻止内战
今后我们还要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领导着人民来制止内战
但是 必须清醒地看到
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
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
因此 我们要有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
要有革命的两手 即一方面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反对内战 实现和平建国方案
同时也准备国民党一旦发动反革命的内战时
能够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1945年8月14日 20日 23日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
“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 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
于8月28日偕周恩来 王若飞
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毛泽东到达重庆后
在8月29日至10月10日的40多天里
国共双方围绕着建国基本方针
解放区政权 解放区军队和国民大会等问题
进行了艰苦的谈判
最终签订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同意“长期合作 坚决避免内战
建设独立 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由于中国共产党把“和平 民主 团结”的旗帜
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因而获得了全国的民心 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
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 击破其进攻”
1946年1月10日 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日 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 共产党 民主同盟
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
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
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
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和平建国纲领 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
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
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议案
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
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
有利于和平建国
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他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中国人民
对于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烈期望
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
这使他们尤其感到振奋
在一个时期里 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协议
成了人们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中国共产党是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
政协会议闭幕的第二天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
指出“从此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方式
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
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
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
全党要“准备为坚决实现
(政协的)这些决议而奋斗”
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及其狭隘
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
也不能经受任何的民主改革
正因为如此
国民党统治集团
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
他们以扩大内战的行动
使得政协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方针是
先接收关内 控制华东 华北
而后进兵关外 以便独占东北
所以 他计划先在关内大打
而后在关外大打
待他认为相应的准备已经完成时
就全面彻底撕毁政治协议
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
国民党统治集团既然扼杀了全国人民
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
他也就把自己放在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
但是 正如中国代表团返回延安时
代表团成员李维汉
在日记中写道 “国共谈判破裂了
但我党满载人心而去”
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