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课程师生问答( Q&A )在线视频

课程师生问答( Q&A )

下一节:html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课程师生问答( Q&A )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翁老师 抗日战争这一章

是我们所有课程中间篇幅最长

内容最丰富的一章

是 国共联合 兄弟同心 共御外侮

才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

赢得了抗日战争这样史诗般的胜利

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了

谈到国共联合

您觉得是什么因素使得之前尖锐斗争

甚至可以说是你死我活 誓不两立的

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呢

促成国共联手合作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

当然是日本的入侵 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 生死存亡的危机

而国共之间即便有再大的矛盾和分歧

那也是中华民族 是我们中国人内部的纷争

无论谁暂时占上风 取得胜利

都不影响中国作为一个

正常的民族国家实体的存在

而日本的侵略就不同了

如果让日本全面占领 控制了中国

那么中华民族大概只剩两条路

一是亡国 二是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政治傀儡

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

正常的民族国家实体无法存在

甚至连绵延了几千年的

中国文化的存续都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所以随着日本入侵的加深

国共两党都逐渐意识到 不能再斗下去了

要联合起来 要团结起来 共御外侮

那您觉得在促成合作的过程中间

到底哪一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呢

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呢

那当然还是共产党

首先 与国民党 国民政府在一开始的

暧昧和犹疑不同

中国共产党自始自终都是坚决抗日的

这里既有共产国际 苏联

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的因素在内

也有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对于民族大义的

深刻体认的因素在内

所以 对中共而言 抗日是一贯到底的

只是最初是“反蒋抗日”

后来是“逼蒋抗日” 最后是“联蒋抗日”

也就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了

但是“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这三者中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共产党是怎样转变态度的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

共产国际 特别是1935年的共产国际七大

起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此之前

甚至到1935年6月华北事变发生之后

中共中央仍然是把反日与反蒋同等看待的

即便是被认为是当时的正确路线的代表的毛泽东

也没有能够突破反蒋抗日的这么一个思路

由于德国法西斯遽然在欧洲崛起的这种巨大的威胁

1935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

“责成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和

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进一步竭尽全力的

争取在本国和国际范围内建立统一战线”

参加共产国际七大的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王明

他在会议期间

就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

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

向国际社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也就是著名的“八一宣言”

而这个宣言与以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

他不再提打倒国民党政府和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而只谴责汉奸卖国贼

八一宣言是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的文件

意味着中共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个开始

在这件事上王明是有功的

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犯了

非常严重的错误就否认这一点

在共产国际七大决议和“八一宣言”的指引下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 你知道

1935年12月

我们在瓦窑堡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这个决议基本上就是照着八一宣言的思路走的

不再提打倒国民党政府

而是把斗争矛头集中的指向了日本帝国主义

但是毛泽东在会后第二天

作了一个阐释决议精神的报告

在这其中他仍然多次的把蒋介石称为

“卖国贼的总头子” “人民的死敌”

应该说当时毛泽东的这种看法也还是有偏差的

不尽符合事实 毛泽东自己在几个月以后

也发现这种提法不太合适了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因素

就是国民党 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

之后也发生了变化

反过来对中共 对毛泽东也产生了影响

老师 这怎么讲

简单地说 就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

他对蒋介石集团的这个压力和威胁大大的减低了

而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

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寻求一个新的出路

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就是什么呀

重新取得苏联的支持 取得苏联的支持

一方面可以遏制日本

另一方面又可以要求苏联出面

说服中共在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来一起抗日

但是苏联这时候

对蒋的态度却相对的比较谨慎

所以蒋介石试图和苏联恢复关系的这个努力

在这一时期进展不大

所以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只好转而

主动寻求与中共的直接接触

他让自己的亲信邓文仪访苏

接触在莫斯科的王明和潘汉年

他通过陈立夫 陈果夫兄弟联系了周恩来

他还有一条线就是通过宋子文 宋庆龄

最后直接联系到了在瓦窑堡的中共中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中共的“抗日反蒋”的口号开始改变

所以1936年4月9日晚

毛泽东 彭德怀致电张闻天

就提出 “目前不应发布讨蒋令

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

“我们的旗帜是讨日令

在停止内战的旗帜下实行一致抗日”

“中心口号在停止内战 ”

5月5日 毛泽东 朱德更联名向南京政府

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了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

通电中没有再提“讨蒋”“反蒋”这样的口号

以前习惯称的“蒋贼”一类的字眼也再也没有出现了

改为较为中性的“蒋氏” 这一字之改

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共中央显然已经放弃了“反蒋抗日”

而转而实行“逼蒋抗日”了

这在全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

中共又由“逼蒋抗日”而转向了“联蒋抗日”

提出了著名的我们课上讲的

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南京方面这时候也开始作出积极的反应

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

取消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甚至还给红军拨发了饷金30万元

周恩来还先后到西安 杭州 庐山等地

和国民党的代表进行谈判

等到七七事变全面抗战一爆发

国共两党的合作已经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的了

这时候对蒋介石的称呼也由中性的“蒋氏”

变为“蒋公”了 蒋总裁这样的尊称了

老师 也就是说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

国民党方面也不是一成不变

顽固不化的 他们也有主动求合作的一面

那当然 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承认

国民党那时候是中国的执政党

掌握着中央政府

应该说抵御外侮抵御日本入侵的

这个更大的压力是在他们那边

随着日本的步步紧逼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如果你一个中央政府还不把抗日放在首位

不要说全国人民不答应

就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啊

他也不能接受

嗯 老师您刚刚提到

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的执政党

现在社会上就有一种看法

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

国民政府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共产党

贡献和功绩也远远大于中共 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事实上涉及到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你刚刚提到的这种看法

这几年在社会上还颇有一些市场

但是这种看法它是片面的 错误的

关键是它没有搞清楚抗日战争中

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知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

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逐步形成了由中国国民党

和中国共产党分别担负作战任务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个巨大的战场

二者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这么一个战略态势

两个战场的存在及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都是抹杀不了的 都是客观存在的

过去 我们习惯把这两个战场

称为国民党战场或解放区战场

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因为中共所统辖的部队也曾经在正面战场作战

比如在山西战场 忻口会战中

八路军就在正面或侧翼协同国民党军队作战

而国民政府军事机构也曾管辖有两个敌后战区

就是苏鲁战区和冀察战区

也有相当一批的国民党军在敌后作战

所以两个并存的战场的出现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嗯 老师 那这两个战场之间

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啊

应该说是一种相互依存 互相支持的关系

1938年11月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

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

战略地位时就指出

“在战争问题上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

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来说

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

共产党担负敌后的游击战 是必须的 恰当的

是互相需要 互相配合 互相协助的”

没有正面战场吸引着日本的大量兵力

并给日军以大量的杀伤啊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根据地粉碎日军的扫荡

进攻都将是困难的

同样的 没有敌后八路军 新四军

坚持不懈地广泛地钳制和打击日军

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

失败也将更惨 所以敌后战场的出现

不仅仅是为了发展人民革命力量

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而且也是军事上抵御外侮抵御日本的一个需要

但是国共两党后来

在抗日战争中也是摩擦不断啊

是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分阶段更为细致地来观察

总体来讲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共两党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

相互配合和支援是比较好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战略 战役指导上的协商 建议

第二 作战行动上的互相配合和支援

但是等到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之后啊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日军将主力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八路军及其抗日根据地

因此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有力的支援了国民党的军队

如华北八路军在1940年8月发动的“百团大战”

豫湘桂战役中八路军实施的局部反攻等等

而此时呢 国民党中的一些顽固派

则制造一些打击共产党领导的

抗日武装的“磨擦”事件

甚至勾结日伪军腹背夹击八路军 新四军

但是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

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以团结抗日为大局

坚持“有理”“有利” “有节”的斗争原则

既打击顽固派的破坏阴谋

又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使得两个战场对日作战的配合啊

最终还是一直坚持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和朱德曾分别对正面战场

和敌后战场作出过非常到位的客观的评价

谢谢翁老师 我明白了

也就是说对于国共两党

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问题

我们必须历史的 客观的看待

不能以偏概全

但是老师 您怎么看待台海两岸

对于抗战的描述和评价之间

所存在的落差和分歧呢

以前的分歧应该说比较大一些

台湾方面出版的某些抗战的历史书啊

把共产党进行抗战 说成“破坏抗战 危害国家”

这种说法当然是歪曲事实的

不能令人信服 而大陆出版的一些书籍和文章

也曾经把抗战中的国民党说成是

“中国抗日阵营中的暗藏的投降派”

“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

这种描述应该说也是不尽客观的

事实上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啊

他是有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演变的过程

特别是国民党 对日本的侵华战争

经历了一个由一开始的不抵抗

到后来的积极抵抗甚至可以说是殊死抵抗

最后又是消极抵抗的这样一个变化

而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则是一个由小渐大 不断发展的过程

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台湾学术界也逐渐承认

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而我们大陆的官方和史学界

对于国民党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功绩

评价也日趋客观了

我不久前听说 台北“国史馆”耗时十年制作

在1995年也就是抗战胜利50周年

推出的那套40多集的鸿篇巨制

也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今年10月就将引进

在我们CCTV的纪录片频道播出了

这当然是一种开放的进步的表现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阶段

这时期的大局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任何问题和纠葛都应该服从这一根本的原则

因此 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中

只要不是汉奸 只要不是叛国者

哪怕是为保卫祖国仅仅作出了一点贡献的人

我们也应该予以肯定

我们国家从1985年之后

就开始陆续追认一些当年的国民党官兵为革命烈士

这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我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流的深入

两岸关于抗战的描述与评价会越来越接近

落差会越来越小

翁老师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就是国际上有一种声音

特别是日本方面 倾向于贬低我们抗战的成就

认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被我们打败

是被原子弹打败的 您怎么看呢

不可否认 抗战的最终胜利

当然是有一些国际的外来的助力

但是最最主要的 还是我们中国的军民

包括国民党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

正面战场的 敌后战场的

是我们中国的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以极其顽强坚忍的意志 而最终获得的

我们自己绝不要妄自菲薄 要挺直腰杆

我们胜利了就是胜利了

日本人就是低下头向我们投降了

这是历史的事实 是抹杀不了的

其实关于这种抹杀中国人民抗战功绩的谬论

曹聚仁先生他是民国时期的

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早在1947年就作出过反驳

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他的这段话

我们中国 八年长期抗战的程途 是崎岖艰苦的

我们在抗战初期

也曾用血肉躯体和敌人的飞机大炮相抗拒

也曾从肉搏中争取小胜

积小胜为大胜 以空间换时间

也曾临到失败的边沿上 坚忍支持 兀立不屈

我们所付出的代价 所受敌人摧残破毁的程度

远过于这次大战中的任何国家

我们抵抗暴力 比任何国家都早

有一段时期 几乎被若干国家所出卖

又有一段时期 我们独立支持东亚战争的局面

替盟邦争取准备反攻的时机

可是战争结束了 胜利到来了

大家震于原子弹的威力

几乎忘记了我们千百万将士在战线上所付出的代价

抹消了我们中国这次战争中所受的牺牲

甚至有人本于“民族自卑的心理”

竟否定了我们对于争取胜利的一切贡献

好似“胜利”的成因 全由于“原子弹”

嗯 确实是深情而又有力的一段话 谢谢翁老师

我们下周见

下周再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课程师生问答( Q&A )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