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激流归大海
中国的一批最优秀的分子在五四运动以后
经过各自的摸索
走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来了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主要是由三种人组成的
其中李大钊 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
毛泽东 杨匏安 蔡和森 周恩来等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是其主体部分
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
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如董必武 林伯渠 吴玉章
最终也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曾经是热忱的民主主义的战士
从爱国的立场出发
从信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到抛弃这种信念 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分子
所走的一条共同的历史道路
他们认为“相信一种主义
不应该空空洞洞的盲从
必定要知道它的精髓之所在”
所以“当本已之自信心
周览世界的学术 必切实证明为真理
而后从而信之”
在当时流行的众多学说中
他们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
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
只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把革命精神
和科学思想有机地结合一起的世界观
和社会革命论 比之其他任何一种学说
都更加的具有说服力
“只是因为他能够圆满解决我们的问题
能于我们有益处”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当时 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
了解尽管还不深入
但他们对当时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并且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及其相互关联获得了基本正确的理解
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修正主义的严重的对立
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于社会民主主义
修正主义采取了明确的批判的态度
毛泽东说 “社会民主主义
借议会为改造工具
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
蔡和森也表示 自己对修正派社会主义
“一律排斥 不留余地”
这说明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第二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的先进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主义
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
一方面肯定这个理论“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具有普遍意义 另一方面又认为
“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我们不可以不考虑我们的环境
“就那样整个地拿来 应用于我们的时代”
这说明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
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明确地提出这个命题
第三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指出 “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
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
知识阶级的意义 就是忠于民众
作民众的先驱者
他不仅重视工人
号召“把三五文人的运动”
变成“劳工阶级的运动”
而且还重视农民
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去做
“开发农村的事” 他主张知识分子
“向农村去” “到民间去”
正是在他的指引下
北京大学的邓中夏等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活动
尽管当时到工人中去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
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它预示着先进的知识分子
应当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
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
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发扬
民主不再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
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他们强调 必须铲除少数人的特权
改变“大多数的无产劳动者困苦不自由”
这种“不合乎‘德谟克拉西'的状况”
科学 除自然科学外 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
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
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
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
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
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
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
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
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
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
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弱点
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如果说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
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那么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