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 Video
红一方面军 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使得赣南 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
形成拥有21座县城 250万人口
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 鄂豫皖 湘鄂西
湘赣 湘鄂赣等根据地
也都得到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根据地人口一度达到了1000万人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大会通过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以及土地法令 劳动法等法律文件
选举产生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还选定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旗 国徽和国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
先后统辖中央苏区 湘赣 湘鄂赣 闽浙赣
鄂豫皖 川陕 湘鄂西 湘鄂川黔 琼崖
广西左右江 闽东 西北
鄂豫陕等革命根据地及小块红色区域
随着革命战争的形势变化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所辖版图和人口
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最大时期的版图约40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3000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首先 由苏维埃共和国公民
直接选举产生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
召开乡工农兵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
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 区 县 省
和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区 县 省和全国苏维埃政府
各级苏维埃政府
广泛吸收工农群众参加政权管理
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种制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要求
在1931年11月至1934年1月这两年多的时间里
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
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的80%以上
有的达到90%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
其他根据地也相继召开
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
各级苏维埃政府注重廉政建设
严惩腐败分子
当时出现了浪费 贪污 以权谋私的情况
“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随便可以乱用
隐报存款 吞没公款 对所没收来的东西
如金器物品等 随便可以据为己有”
对此 苏维埃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措施
如 建立民主制度 加强群众监督等
严惩腐败分子
规定“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
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
还公开颁布文告
号召群众监督各级政府的经济开支
动员群众起来驱逐贪污分子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
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
着重发展农业生产
苏维埃政府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
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例如 1933年 兴国县长冈乡
每村一个劳动互助社
苏维埃政府还增加农业投入
组织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1933年 江西 福建 粤赣 闽赣四省
开垦了21万石荒地
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
也开始建立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
1934年 中央革命根据地已建立了
规模较大的国有工厂32个 职工2000多人
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央造币厂”
和国家银行 印制和发行纸币和硬币
还开办了“官田兵工厂”
被服厂 织布厂等较大的工厂
中央政府还创办了公营的商贸企业
主要有中华钨矿公司 中华纸业公司
对外贸易局 粮食调剂局等
还有10多个国家药店和其他的国家商店
苏维埃政府还克服了重重困难
开展与国民党统治区的经贸往来
奖励私人商业 输入输出各种商品
苏维埃政府还非常注重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
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确立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当时 凡是7岁至17岁的少年儿童
都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通过广泛创办列宁小学
经济落后的苏区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50%
而国民党统治区只有10%
在体育运动方面
苏维埃政府还举办过运动会
进行了足球 篮球等体育比赛
各个根据地还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
半日制学校 补习学校或识字班
1933年3月 中央根据地
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即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
还有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
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在学校课堂上
毛泽东讲授过《苏维埃运动史》
张闻天进行过学术讲演
朱德讲授过《游击战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所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它使陷身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
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在第二次全苏大会所作的报告中
毛泽东由衷的说到
“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就立刻看见的是
一个自由的光明的新天地”
5.2.1.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
“左”倾错误先后三次
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土地革命战争进入了严重的挫折时期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
“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
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
中国共产党内
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八七会议以后
党内一直存在着深厚的“左倾”情绪
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干预
和瞎指挥等因素外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
理论素养不高 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
对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
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一句话 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与中国的实际全面地 正确地结合起来
王明等人颠倒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为只要照抄照搬
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
和共产国际的决议 指示
就可以指挥中国革命
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毛泽东和在中央主持工人运动工作的
刘少奇等人进行过坚决的抵制
但是 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
大搞宗派主义
对坚持正确意见或不愿随声附和的同志
进行残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
在1931年11月召开的“赣南会议”上
毛泽东被剥夺了
对中央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权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
又对毛泽东和他在红军中实行的
战略战术进行了错误的批评和指责
1933年初 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到中央根据地
为了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政策
他们在福建 江西先后开展了
反对“罗明路线”和反对邓 毛 谢 古的斗争
其矛头实际上针对的
都是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
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始于1933年9月
投入的总兵力达到100万
而红军只有8万兵力
而此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在党内已经取得了支配地位
临时党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人
拒绝采取毛泽东等所主张的
正确的战略战术
将红军指挥权交给共产国际派来的
军事顾问李德
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战略
导致反“围剿”最终失败
1934年10月10日
正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双十节”
蒋介石在距离红军前线最近的
大城市江西南昌亲身督战
当日国民党报纸《民国日报》社论称
“乱世中之大幸是江西的局势正迅速改观
共匪一年之内即可肃清
他们已四面楚歌
不得不用绳索把士兵拴在一起 以防逃跑
共匪士崩瓦解已指日可待”
国民党和蒋介石不知道的是 就在同一天
中央红军主力8万6千余人
已经在瑞金集结完毕
开始秘密转移 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