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在线视频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下一节: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

是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它使中国共产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场“文化大革命”

是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

是为了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

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

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

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

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 他曾为此作过多次尝试

然而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指导思想的支配下

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

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

作出了严重的错误估计

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因此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

公开地 全面地 自下而上地

发动群众来揭发上述阴暗面

才能把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是

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已经混进党里 政府里 军队里

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相当多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

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在各省 市 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上述论点曾被概括成为 所谓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在晚年提出的这些理论

及其实践 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

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并被他所重用过的林彪

江青 康生等人所利用

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

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姚的这篇文章

毫无根据地把明史专家吴晗所编

《海瑞罢官》一剧中所描述的

明朝历史上 海瑞所进行的

“退田” “平冤狱”等情节

同八届十中全会批判的

“单干风” “翻案风”联系起来

说“‘退田’ ‘平冤狱’

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

猛烈攻击《海瑞罢官》

就是这种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

“是一株毒草”

这篇大批判文章成为毛泽东

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

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述了

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会议还决定

设立实际上凌驾于中央政治局之上的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以陈伯达为组长 康生为顾问

实权则掌握在副组长 毛泽东之妻江青手中

随后 由毛泽东批示

在全国广播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

聂元梓等人攻击中共北京大学党委

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大字报

对于鼓动许多城市的大中学生

“踢开党委闹革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学校的党组织陷于被动以至瘫痪

1966年8月1日至12日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并在全会上印发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

全会通过的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简称“十六条”

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967年1月 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人

在张春桥 姚文元的策划下

夺取了中共上海市委

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

号称“一月革命”

毛泽东肯定了上海造反派的夺权斗争

在夺权过程中

各地的造反派组织普遍形成两大对立面

加上江青 陈伯达 康生 张春桥等人趁机煽动

在全国掀起了

“打倒一切 全面内战”的狂潮

他们把批判的矛头 集中指向

刘少奇 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实际上 党内根本不存在所谓

以刘少奇 邓小平为首的

“资产阶级司令部”

在运动中被打倒的所谓“走资派”

是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中的领导干部

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 在运动中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

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

并陷于瘫痪 半瘫痪状态

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

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

这些情况 不可避免地给一些

投机分子 野心家 阴谋家以可乘之机

其中有不少人还被提拔到了

重要的 以至于非常重要的领导岗位

同年2月中旬

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

参加的不同会议上

谭震林 陈毅 叶剑英 李富春

李先念 徐向前 聂荣臻等

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

提出强烈的批评

然而 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

“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

按照毛泽东原先的估计

“全面夺权”在1967年2 3 4月

就要看出眉目来

然而 同年6月到8月

中央文革小组煽动北京和外地的

上千个造反派组织

成立“揪刘火线”

聚集上万人围困中南海

7月22日 江青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8月7日 公安部长谢富治提出

“砸烂公 检 法”

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煽动夺外交部大权

此后 许多地方发生大规模武斗

局势发展到几乎失控的地步

为了稳定局势

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如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训、军管)

派工人宣传队进入学校等

经过1967年初至1968年10月

历时20个月的社会大动乱

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前夕

各省 市 自治区 除台湾省外

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

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

全会批准通过所谓《关于叛徒

内奸 工贼 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

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的决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过认真复查 确凿的事实证明

这份《审查报告》

是在江青 康生 谢富治的把持下

采用“逼供信”等种种非法手段

制造大量伪证拼凑出来的

强加给刘少奇的罪名

完全是不实的诬陷

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是在“左”倾思潮泛滥

党内外民主遭到严重破坏的

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全会

全会对刘少奇所作的政治结论和组织处理

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的一起冤案

1969年10月 重病中的刘少奇被送往河南开封

11月12日 刘少奇

这位二届全国人大和三届全国人大

选举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含冤病逝于开封囚禁处

因刘少奇冤案受株连被错判的案件

多达2.6万余件 涉及2.8万多人

刘少奇冤案的酿成

是党的历史上

继30年代苏区肃反扩大化之后

最为沉痛的教训

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

对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的攻击 批判

对“文化大革命”的高度赞扬

都是完全错误的

1969年4月1日至24日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

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加强了林彪 江青两个集团

在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地位

九大在思想上 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

都是错误的

毛泽东曾多次预计

“文化大革命”能在一两年 两三年内

有一个好的结束

但局势的发展 即使对他来说 也难以驾驭

多次的预计流于落空

九大的召开 并没有像他所预计的那样

使这场“大革命”以胜利的姿态趋向结束

恰恰相反

由于思想上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加深

和组织上的严重不纯

实际上是潜伏着更深的危机

酝酿着更加复杂尖锐的斗争

中共九大闭幕后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

全国开展了“斗 批 改”运动

“文化大革命”即进入了

“巩固胜利成果”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一方面是通过全面的“斗 批 改”

落实政策 加强团结

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

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另一方面

按照“抓革命 促生产”的基本方针

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 “天下大乱”造成的破坏创巨痛深

造成的矛盾 堆积如山

在全盘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

局势是不可能稳定的

“斗 批 改”运动

在许多方面继续制造着混乱

但同“天下大乱”时的情况相比

社会秩序还是逐步有所好转

1970年3月 毛泽东提出准备召开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修改宪法

还建议不设国家主席

林彪集团把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

看成是夺取更多政治权力的机会

认为不设国家主席“林彪不好摆”

并同江青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同年8月23日至9月6日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

林彪在开幕会上讲话

把原定的全会议程搁置一边 抢先表态

坚持在宪法草案中“肯定毛主席的

伟大领袖 国家元首 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

坚持称“毛主席是天才”的观点

随后 按照事前统一的口径

陈伯达和林彪集团其他成员

在各小组讨论会上一齐发难

企图左右全会的进程

毛泽东由此觉察到林彪等人的宗派活动

决定停止讨论林彪讲话 对陈伯达实行审查

1971年4月 党中央召开批陈整风汇报会

责令有关人员检讨

林彪集团决心铤而走险

他们一面敷衍检讨 一面策划武装政变

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

毛泽东到南方一些省视察

一路上 他分别同湖北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江苏 福建等地的

党 政 军负责人 进行了多次重要谈话

对林彪提出尖锐的批评

林彪等人获悉后大为恐慌

在密谋杀害毛泽东未遂后

于9月13日凌晨仓皇出逃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温都尔汗附近坠机身亡

史称“九一三事件”

毛泽东在周恩来等协助下

领导全党进行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分裂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

是“文化大革命”推翻

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

它一方面引起广大党员 干部 群众

对林彪反革命集团

分裂党和国家罪行的痛恨

他们拥护党中央和毛泽东 周恩来

粉碎政变阴谋的一系列重要决策

在另一方面 在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中

人们清楚地看到

鼓吹个人崇拜最力的林彪

竟然阴谋杀害他所高呼的

“伟大的导师 伟大的领袖

伟大的统帅 伟大的舵手”

这促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

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觉醒

希望以此为契机纠正一些

明显的“左”倾错误

多少落实一些党的有关政策

调整和改善一下党内外的各种关系

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

“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它的尖锐性和突发性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

毛泽东也由此陷入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毛泽东一方面支持周恩来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逐步落实干部政策

并进行整顿

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努力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

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

毛泽东也承认自己用错了人 听信了谗言

并对错批“二月逆流”承担了责任

但另一方面 毛泽东又不允许

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

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

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 王洪文

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王洪文还当上了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共十大后

毛泽东希望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尽快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江青等人在1974年初开始的

“批林批孔” 运动中

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一时间 派性斗争又起

极“左”思潮再度猖獗

江青等人还利用筹备四届全国人大之机

准备实现“组阁”的图谋

1974年7月17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江青

告诫她“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

并当众宣布

“她并不代表我 她只代表她自己”

随后 他建议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由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江青等人的“组阁”图谋最终遭到挫败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北京召开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大会决定了周恩来为总理

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领导人选

会后 周恩来病重

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

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面对“文化大革命”八年来累积的成堆问题

1975年 邓小平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

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

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毛泽东最初是支持邓小平领导的整顿的

5月27日和6月3日

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讨论毛泽东对江青等人的批评意见

王洪文 江青被迫作了检讨

然而 随着整顿的深入发展

逐渐涉及“文化大革命”

的指导思想及其政策本身

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

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在1975年底发动了所谓

“批邓 反击右倾翻案风” 运动

“四人帮”趁机想把一大批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干部重新打倒

全国又陷入混乱

1976年1月8日

周恩来总理逝世 举国悲痛

清明节前后

爆发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

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这场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当时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

对天安门事件的性质作出错误判断

错误地撤销了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

毛泽东提议华国锋

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 国务院总理

同年9月9日 毛泽东逝世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

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0月6日晚

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

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场斗争中 华国锋 叶剑英 李先念等

起了重要作用 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0月14日 中共中央公布

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举国欢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对于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

是一场灾难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

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

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

并运用符合宪法 法律和党章的

正确措施加以解决

但决不应该采取

‘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既没有经济基础 也没有政治基础

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

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 破坏和倒退”

历史已经判明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它使国民经济在动乱时期遭受严重损失

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到迫害

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到摧残

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

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这种历史悲剧

决不允许重演

中国共产党最终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

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帮助

彻底纠正了这些错误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

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

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政治上具有自我净化 自我发展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