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 封建帝制的覆灭
革命纲领和建国方案并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 革命并不是请客吃饭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
为了追求革命的胜利
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一大批先烈为之而前赴后继 流血牺牲
时间进入1911年
也就是中国农历纪年的辛亥年
“革命的激流浪翻波连 汇成辛亥风云”
4月27日 黄兴率革命党敢死队120余人
在广州发动起义 大部壮烈牺牲
其中72位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史称“黄花岗起义”
革命党人发动的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
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黄花岗起义
它无疑是辛亥年革命怒潮中的第一朵滔天巨浪
清政府尽管勉强的镇压了黄花岗起义
但其实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用掐 不用算 宣统不过两年半”
这首当时的民谣正是清廷气数将尽的真实写照
紧随而来的保路风潮
又给了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沉重地一击
清末新政中 清政府鼓励优奖华商承办铁路
促成了各省铁路公司
“保路” “招商筑路”运动的热潮
到了1910年 英 法 德 美四国银行
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威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 清廷宣布“铁路干路国有”
强行以铁路股票夺取已收归商办的粤汉
川汉铁路干线的利权 又出卖给外国列强
这就等于侵吞了之前中国投资者的血汗钱
去填充外国人的钱袋
这激起国人的愤怒
引爆了汹涌澎湃的保路风潮
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南 湖北
首先掀起了保路运动
接着广东和四川相继爆发
其中又以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6月17日 四川省各地成立“保路同志会”
几十万人踊跃参加
8月24日 成都保路同志会号召罢市
罢课 抗粮 抗捐 全川 各府 州 县积极响应
保路风潮演变成了全省的抗粮抗捐
四川总督赵尔丰奉清廷旨意 逮捕了咨议局
保路同志会 铁路公司及股东会相关负责人
数万群众到督署和平请愿 要求释放被捕人员
赵尔丰下令枪杀请愿群众30多人
造成了“七一五”成都血案
9月8日 愤怒的四川人民掀起武装斗争
迅速蔓延至全川
此时同盟会和会党组成的同志军
也到达成都发动起义
9月25日 同盟会员吴玉章等在荣县起义
宣布独立
之后彭山 眉州 青神等10多个州县相继独立
四川的革命之火迅速烧到了武昌
并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由于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
清政府被迫调集大量军队去四川镇压
导致湖北军备空虚
1911年9月 湖北新军中 文学社
共进会革命党人建立起统一的领导机构
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
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
决定在中秋节(也就是10月6日)发动起义
后由于准备不足
革命党人将起义推迟到了10月11日
10月9日 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
警吏查抄了起义名册文告
起义计划暴露 领导机关遭到破坏
湖广总督瑞澂下令闭城搜查 蒋翊武逃脱
但是彭楚藩 杨洪胜 刘复基等人被捕牺牲
形势紧迫 革命党人决定提前起义
10月10日夜 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
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爆发
经过一夜的激战
10月11日革命军占领总督署
瑞澂等官员仓皇出逃
全城光复 首义成功
汉阳 汉口先后为革命军所占领
同日 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
新军协统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
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湖北立宪派领导人汤化龙
被推举为民政部长
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废除宣统年号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1年11月 湖北军政府公布了
《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武昌首义的胜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革命风暴席卷全国
仅仅一个月内 鄂 湘 陕 赣 晋 滇 浙
苏 贵 皖 桂 闽 粤等13省
纷纷宣布脱离清廷独立
上海和其他省的许多州县
也纷纷爆发了脱离清廷的起义
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
原本就对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深感失望的立宪派们 纷纷表示赞成革命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
表现了高昂的热情
新军士兵 会党群众 知识分子
工人 农民 城市贫民 海外华侨
爱国士绅 少数民族积极投入革命
清王朝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 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