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
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祖国
“一穷二白”面貌的斗志
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
在胜利面前
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
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忽视经济规律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从1957年9月至10月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
毛泽东开始持续重批1956年的“反冒进”
1957年10月9日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
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
扫掉了农业40条 还扫掉了促进委员会
是“右倾” 是“促退”
给群众泼了凉水 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
原则通过了带有多项冒进指标的
《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
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
随后 经毛泽东过问和审阅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
公开批评反冒进是
“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
像蜗牛一样爬行”
反冒进是“背离了多快好省的方针
变成了经济战线的懒汉”
号召人们批判右倾保守
“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1957年11月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
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
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各国共产党
工人党代表会议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
通过和平竞赛 苏联要在今后15年内
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受此影响
毛泽东在随后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
中国要在15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目标
中共中央公布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和提出15年赶超英国的要求
立即成为全国人民加快工农业建设的奋斗目标
全国各地和中央各业务部门
立即据此修改原定的发展计划
提出和拟定了一些力图
实现“大跃进”的高指标
有些地区还提出了
“苦干三年 基本改变面貌”
和大幅度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等口号
特别是在农村
1957年冬季掀起了以兴修农田水利
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
全国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动力
1957年10月是两三千万人
11月猛增到六七千万人
12月约8千万人
1958年1月约达1亿人
这实际上成为了“大跃进”的序幕
1958年1月和3月
毛泽东先后在广西南宁
和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错误地改变了中共八大确认的
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严厉批判反冒进
一些坚持正确意见的中央领导人
被迫在会上作了检讨
这些做法实际上破坏了
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
偏离了实事求是 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
1958年5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
其正确的一面
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
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总路线提出的“多快好省”这四个字
本来是相互制约的
但在宣传中和实际工作中片面地
突出了一个“快”字
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在这之后制定的
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
第二本账的主要指标过高
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
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在大跃进中 高指标 瞎指挥 虚报风
浮夸风 “共产风”盛行
各地纷纷提出
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在农业上
提出“以粮为纲” 不断宣传“高产卫星”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
在工业上 提出“以钢为纲”
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大跃进”
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
“大炼钢铁” “土洋结合” “大中小结合”
小高炉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土小高炉
7月份约3万座 8月增至17万座
9月份达60万座 10月底高达几百万座
参加大炼钢铁的人数 8月底几百万人
9月底5000多万人 10月底6000多万人
年底9000多万人 至1958年年底
宣布钢产量为1108万吨
生铁产量为1360万吨
经核实好钢仅有800万吨
合格生铁只有953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估算
1958年土法炼钢炼铁的亏损
至少达到50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8%
在“大跃进”的同时
还开展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以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增产增收的错误思想指导下
1958年7月 8月
毛泽东在视察期间
对小社并大社的做法给予肯定
1958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通过了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提出“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
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9月初 《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
在全国范围掀起了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
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
所谓“大” 就是规模大
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户
甚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所谓“公” 就是公有化程度高
原来经济条件各不相同的
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以后
主要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
收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和分配
它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
所谓“平” 是指
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
平均分配
“调”是指县社两级无偿调拨
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财物和劳动力
这就损害了广大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毛泽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又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
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
1958年11月
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
指出当时大有立即宣布全民所有
废除商业 消灭商品生产之势
发展下去势必会重犯
苏联剥夺农民的历史性错误
这次会议对于正在急剧膨胀的
“左”倾错误起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l 12月间
毛泽东在武昌
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和八届六中全会 着重纠正急于
向全民所有制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
以及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的倾向
并决定开展整顿人民公社的工作
1959年2月 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
针对人民公社存在的平均主义
和过分集中的问题
提出队为基础 分级管理 三级核算
各计盈亏 按劳分配 承认差别的方针
同年3 4月间召开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
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并开始调整钢产量的高指标
进一步巩固了武昌会议
和第二次郑州会议的纠“左”成果
同时 中共中央还发出文件
恢复社员饲养家畜家禽
鼓励社员充分利用闲散土地
种植庄稼和树木
经过这些努力
人民公社内部的平均主义
和过分集中的体制有所改变
“共产风”得到抑制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1959年钢指标降为1300万吨
其他各项指标也作了大幅度降低
并基本纠正了“浮夸风”
初步解决了“瞎指挥”的问题
这一系列纠“左”行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
上述这些初步纠“左”的错误的努力
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1959年7月2至8月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江西庐山举行
毛泽东提出18个问题
要求与会者讨论
其出发点是统一全党的认识
巩固纠“左”成果
但是党内的高层领导
对1958年以来的工作
和当前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
还7月14目 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
着重指出“大跃进”存在的
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
认为这些矛盾的性质“是具有政治性的”
犯错误的主观原因
一是“犯了不够实事求是的毛病”
二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
7月23日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
错误地对彭德怀的信提出尖锐批评
认为这代表了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
“三面红旗”
(即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的
猖狂进攻
8月2日至16日
毛泽东在庐山主持
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作出了
《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
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
随后在全党范围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庐山会议和其后的反右倾斗争
中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
使错误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在“反右倾鼓干劲
继续大跃进”的口号下
又错误地搞起了新的“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重新泛滥起来
致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全面的比例失调
工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
国家财政出现巨大赤字 通货膨胀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
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
撤走全部专家
中国国民经济
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
1960年粮食和棉花产量
均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粮 油和蔬菜 副食品的极度缺乏
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
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
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
死亡率显著增高 据正式统计
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
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
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
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
给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心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调整政策 纠正错误
毛泽东在1960年6月撰写的《十年总结》一文
和同年11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
都讲到自己在“大跃进”期间所犯的错误
同年11月 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
(简称“十二条”)
指示信最重要的是规定了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纠正“共产风”
开始着手解决当时最为突出的
农业和农村问题
1961年1月
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随后 他领导的三个调查组
分赴浙江 湖南 广东
到农村基层做调查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陈云 邓小平等
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同年3月
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
毛泽东主持制定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简称“农业六十条”) 后几经修正
确定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要求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废除供给制 停办公共食堂
“农业六十条”的贯彻执行
对于克服严重存在的平均主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1961年9月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起
在刘少奇 周恩来 陈云
邓小平等的主持下
中共中央还陆续制定出有关工业
商业 教育 科学 文艺
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
总结历史经验 继续纠正“左”的错误
推动国民经济
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
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 中央局
省 地 县五级领导干部
共7118人 史称“七千人大会”
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
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
会上 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
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
畅所欲言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初步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
经验教训
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
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
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
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
统一了全党的认识
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1962年到1965年
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八字方针
加上党和国家在经济
政治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
国民经济开始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1964年底到1965年初
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
“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并宣布 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
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
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误
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中尚未得到彻底纠正
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黑暗风” “单干风”
“翻案风”的批判
对党的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消极影响
这些错误批判
是与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
左倾错误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毛泽东在会上
把社会主义社会中
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 月月讲 天天讲”
后来更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3年至1965年间
中共中央领导进行了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最初称为“四清”运动)
这一运动虽然对于解决
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起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
都认为是阶级斗争
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
在1964年下半年
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1965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
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意识形态领域
也对一些文艺作品
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
进行了错误的 过火的政治批判
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 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
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不过
这些错误当时
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