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982年9月1日至11日 中国共产党
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
得出的基本结论 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
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中共十二大提出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逐步实现工业 农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
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
大会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
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
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大会提出要努力建设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还有物质文明
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
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
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
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新的党章
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
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
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 叶剑英 邓小平 赵紫阳
李先念 陈云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
彻底纠正了1975年宪法
和1978年宪法存在的问题
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
新思想 新举措 新要求
在1983年6月召开的
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
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
彭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决定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
中共十二大后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批富余劳动力逐步从
土地转移到工业和加工业
到1987年 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750多万个
从业人员8805万人 产值达到4764亿元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
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
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系统提出和阐释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
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突破了
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
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
第一 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第二 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第三 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
的作用明显增强
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
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
1983年4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
1988年4月 建立海南省
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 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
天津 上海 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 决定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这样 就逐渐形成了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这样一个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设备
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共十二大决定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
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员作风
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
1983年10月
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
整党的任务包括
第一 思想方面 统一思想
纠正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
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
“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第二 作风方面 整顿作风
纠正各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的行为
第三 纪律方面 加强纪律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
第四 组织方面 纯洁组织
把坚持反对党 危害党的分子清除出去
这次整党历时三年半
到1987年5月基本结束
全党在思想 作风 组织 纪律等方面
都有了进步 积累了在新时期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和问题的经验
推进了党的建设
1986年9月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阐释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基本方针
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强调
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自由化
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就不可能搞建设
但是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
曾一度放松了思想教育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存在
“一手软 一手硬”的问题
造成了政治思想战线的软弱混乱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但未能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给予应有的重视
1987年1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
接受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
由赵紫阳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