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进入20世纪之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但是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改良思潮
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销量曾达14000余份
在海外华人和国内的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民众中影响很大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认为
中国民智未开
要推动中国进步发展
只能实行渐进的君主立宪
而不能进行“危险激烈”的革命
革命派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队伍
就必须同改良派争夺思想舆论的制高点
1905年至1907年间 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
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各自的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
康有为认为 “革命之举 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
天下有与暴人乱民共事 而能完成者乎
终亦必亡 不过举身 家 国而同毙耳”
“若必用革命军起 则各省 各府 各县
人人各起 谁肯相下
吾四万万人自相屠毒
外国必借名定乱而入取吾地 ”
梁启超也认为 革命会造成内乱
引起外国列强干涉或瓜分 导致中国亡国
孙中山则针锋相对地反驳说
革命排满是爱国 “必须以流血得之”
推翻满清政府 建立汉人政权
革命党人也指出“满洲去 则中国强”
强调欲救中国 免除民族灾难
就应当坚决以暴力推翻已经沦为
帝国主义鹰犬的腐败的清政府
才能避免“瓜分之祸”
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革命派还从以下两个方面
驳斥了改良派认为革命要杀人流血
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看法
第一 革命固然有牺牲 但是不革命
继续容忍满清的统治
中国人民将长期遭受更大的痛苦
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
但却是疗治社会
“拯救斯民于水火”的捷径
第二 人们在革命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犹人之两足 鸟之双翼也”
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
如不存在建设 即不必破坏 更不必言革命
也就是说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革命本身也正是为了将来的建设
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 智力低下
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
如果实行 则非亡国不可
君主立宪甚至开明专制
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革命派则针锋相对地指出
不是“国民恶劣” 而是“政府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
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
搞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
只有“兴民权 改民主” 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
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认为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
引起“下等社会”的暴动
“社会革命”和“土地国有”会危及“国本”
导致国家的灭亡
他们在此问题上“宁死不让”
革命派则强调 “土地国有”
才能清除社会中“地主强权”
“坐食土地之利”的现象
只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
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大辩论
是以革命派的气势上的压倒性的胜利而告终的
如梁启超自己
在1907年《新民丛报》的年终总结中说
“数年以来 革命论盛行于国中
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之羽翼
其旗帜益鲜明 其壁垒益森严
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 下至贩夫走卒
莫不口谈革命 而身行破坏”
而立宪党人则“气为所摄 而口为所钳”
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
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革命派占据了思想舆论的制高点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过 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出
自身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一些弱点
如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
的问题 不敢做出理直气壮的回答
他们所说的“国民”
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而不是广大劳动群众
对平均地权 他们强调的是
“固欲富者有益无损也
决非夺富民之产以散诸贫民”
幻想有一种“善良之制”
使“富者愈富 贫者亦富”
表明他们并不想从根本上
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
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