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日军的大举进攻
使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使世代生活于这片土地之上的
中国人沦为亡国奴
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日本开始了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
驻台总督集立法 行政 司法权于一身
并负责指挥驻台日本军队
总督府的主要官员由日本人担任
并由此建立起一整套的警察制度
和保甲制度
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予夺之权
在经济上 日本对台湾进行了
疯狂的经济掠夺
通过控制台湾的土地 金融 工业生产和
对外贸易达到攫取台湾资源和财富的目的
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了台湾地区
银行存款总额的 60% 电力工业的 96%
制糖工业的94%
同时推行“农业台湾 工业日本”
的殖民经济模式
台湾蔗糖的 90% 稻米的 50% 被出口到日本
台湾成为日本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日本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
和同化政策 开展“皇民化”运动
要求台湾人民学习日语
改用日本姓氏 建立神道教的神社
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以后
开始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1932年 在日军扶持下成立的伪“满洲国”
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
和中国封建复辟残余势力相结合而成的
一个怪胎 伪“满洲国”在
“日满共同防卫”的借口下
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
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
日本策动 拼凑了一系列地方性的傀儡政权
包括以殷汝耕为首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以王克敏为首的华北政务委员会
以梁鸿志为首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日本加紧了诱降活动
1938年12月18日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变
并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
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日军虽然允许“中华民国”的国号
存在于其占领区
但是这些地区实质上是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
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
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
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首先是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
火焚 活埋及用其他方式处死者
达30万人以上
无数妇女遭到蹂躏 残害 无数儿童死于非命
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
大量财物遭到掠夺
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骇人听闻的
反人类罪行
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史上
无法抹去的一段惨痛记忆
2014年2月27日下午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
将12月13日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
国家公祭仪式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南京全城在首个国家公祭日
鸣响警报1分钟以示纪念
日军在其他地方制造的屠杀事件不计其数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
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
展开大规模的“扫荡”
实行“杀光其居民
烧光其房屋 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
根据不完全统计
仅晋冀鲁豫 山东 苏皖等地
中国军民被杀戮者即达318万人
房屋被毁达1952万间
日军还实行细菌战 毒气战
从1940年下半年起
日军的731部队等开始将带有霍乱
伤寒 鼠疫等病菌的投掷器
投放到中国的许多地区
造成大量中国居民死亡
甚至对中国军民实行“活体解剖”
日军还在其占领区域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
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其次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在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和
“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
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
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肆意掠夺矿产资源
在关内 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
“华中振兴股份公司”
分别对华北和华中进行经济掠夺
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
土地和农产品 推行“粮食出荷”政策
对农产品进行统制和垄断
强迫农民将粮食廉价卖给伪政府
除保证供给侵华日军的需求外
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
再次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按照其“思想战”的方针
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通过学校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
教科书以“中日亲善” “共存共荣”
“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其基本内容
日语被定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国语”
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
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
反抗精神 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据不完全统计 战争期间
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
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
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