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中山先生一生历史具在
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
失败了还是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
也没有满足过 没有安逸过
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先生这句话凝练地概况了
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
甲午惨败之后的数年间
当维新运动席卷中国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希望通过 变法 改良 拯救中国于水火时
孙中山却立志当“洪秀全第二”
致力于反清革命
不过 同许多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一样
孙中山早年也曾试图通过变法改良
来挽救国家危亡
1894年 孙中山还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
提出学习西方以求自强
不能仅仅追求“船坚炮利 垒固兵强”
“而在于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
然而 孙中山的意见并未受到李鸿章的重视
甲午战争爆发后
孙中山“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
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从此走上了反清排满的革命道路
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
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
誓言“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 倘有贰心 神明鉴察”
兴中会是一个以资产阶级及新兴知识分子
为主体的革命团体 它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
1895年春 孙中山到达香港 成立香港兴中会
同年10月 孙中山又策划在广州
举行武装起义 但由于计划泄露
起义还未发动就受到镇压
孙中山不得不流亡海外
1896年10月
孙中山在伦敦被中国使馆所诱捕
后经英国友人援救 获释
孙中山用英文撰写成《伦敦蒙难记》一书
于1897年发表
这是孙中山最早的一本英文著作
一经出版 即轰动了欧美政界
孙中山本人自此也成为
富有国际声望的中国革命家
历史进入20世纪
一批新兴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
他们积极创办新式报刊
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籍 倡言革命
使得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903年 年仅18岁的邹容写成《革命军》
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疾呼革命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
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
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
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为
地球上名国
地球上之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也是在1903年
年仅28岁的留日革命者陈天华
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
号召中国人民奋起革命
推翻满清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4月3日
因《苏报》案自请入狱的邹容
病死于上海狱中 年仅20岁
同年12月8日 为激励留日学生的反抗运动
陈天华在日本蹈海自沉 年仅30岁
两位青年革命者的英年早逝
感染 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
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过程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从1904年开始
先后出现了 华兴会 科学补习所
光复会 岳王会等十多个革命团体
这些团队的成立
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
1905年春 孙中山往返于英比德法等国
在中国留学生中
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 筹建革命组织
同年夏 孙中山由欧赴日将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以及其他
革命小团体的成员聚拢 联系在了一起
8月20日 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
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
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的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