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
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
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
辛亥革命以后 原先的革命党人或者高升
或者退隐 或者落荒而逃
五四运动时 国民党并没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列
蔡和森感叹道 这个趋势很可以说明国民党已
“不能领导革命了 客观的革命势力发展
已超过它的主观力量了”
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
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1920年1月 有人在报刊上发表
《劳动团体与政党》一文
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1920年4月 经共产国际批准
俄共 ( 布 ) 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
他先后在北京 上海会见李大钊 陈独秀等
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
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
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20年夏 在俄共远东局的指导和促成下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 在上海建立
首次会议推陈独秀担任书记
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
陈独秀在建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上海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它的创立也这标志着共产党
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1920年秋 李大钊 张国焘等
在北京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
李大钊任书记 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
董必武 陈潭秋 包惠僧在武汉
毛泽东 何叔衡在长沙
王尽美 邓恩铭在济南
谭平山 谭植棠等在广州
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在日本 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
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
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开始从马克思
恩格斯的原著来学习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开始学习列宁的著作
他们在《新青年》杂志
《共产党》月刊以及《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
上海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还积极进行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工作
1920年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
同月 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也公开出版 之后 还陆续出版了
若干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如《马克思资本论入门》 《唯物史观解说》等
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
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斗争
如在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前
针对胡适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的主张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
《再谈问题与主义》一文
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指出
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
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
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际上是一次中国需要不需要
马克思主义 需要不需要革命的论争
继“问题”与“主义”之争后 陈独秀 李达等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 还同张东荪 梁启超等人
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
同黄凌霜 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论战
上述这些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的斗争
帮助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
划清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界限
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推动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二 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认识到
组织共产党 “离开工界不行”
为此 他们提出了“请钻进工场去罢”的口号
为了能在工人群众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穿起工人的服装
学习工人的语言 从事工人的劳动
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
党的早期组织创办了一批专供工人阅读的
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
如上海出版《劳动界》
广州出版的《劳动者》
北京出版的《劳动音》
这些刊物的宗旨都是一致的
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
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增进他们之间的团结
“共同去干社会改造的事情”
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
其中影响最大的 是邓中夏在北京长辛店
李启汉在沪西小沙渡 分别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
经过宣传教育 觉悟的工人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
1920年11月 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
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
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长辛店成立工人俱乐部
武汉 长沙 广州 济南等地的工人
也相继成立工会
工会开始发动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 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
党的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
《宣言》没有对外发表
不过以此为收纳党员的标准
各地的共产主义者 对建党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
1920 年11月 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宣告成立
其后 北京 天津 武汉 长沙等地
也成立了团的组织
各地团组织 通过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
参加实际斗争 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
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 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
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
同时 一部分工人 由于受到马列主义的教育
而提高了阶级觉悟
这样 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
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条件 具备了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