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 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
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
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
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
尽管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1977年2月7日 《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解放军报》
发表经华国锋批准的
《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
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彻底纠正文革错误
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
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在全党的要求下
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
被撤销的一切职务
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 尽管宣告了文革的结束
但仍然肯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大会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
叶剑英 邓小平 李先念
汪东兴为副主席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
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 准确地理解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8年5月10日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天《光明日报》
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
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
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1978年11月10日
中共中央在京召开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 市 自治区
各大军区和中央党 政 军各部门
以及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共212人
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经济建设问题
会前 根据邓小平的提议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
会议先用两三天的时间
讨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
会议开始后 陈云在分组讨论中指出
发展 安定 团结是保证党的工作重点
顺利转移的关键
要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
一大批重大问题
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提出要肯定天安门事件
是“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
要肯定彭德怀对革命的贡献
要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定
为“叛徒”的人平反等等
会议讨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工作重点转移 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
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等重大问题
批评了中央在领导工作中的一些失误
11月25日 中央政治局作出
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
等重大错案平反的决定
12月13日 邓小平
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这个讲话可以看作是
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认为
现在就应当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及时地 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
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四个现代化 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
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
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
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因而是一场广泛 深刻的革命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 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
两年徘徊的局面
使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事业
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二 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第三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