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4.《论语》导读 > 孔子的学习之道 >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论语·八佾》中曾经记载过
孔子入太庙问礼的这件事
在此 我们说
孔子进入太祖之庙
每件事情都要问
关于祭器是如何摆放的
祭器的布置是否符合礼仪等等
结果孔子对于如此繁琐的礼仪的询问
也引起了他人的讥讽
他人就说了
谁说叔梁纥的孩子懂得礼仪啊
他进入太庙 每件事都要问啊
孔子的回答是
这个问呢 它就是礼
在此 孔子的发问
就是一种介于 知又不知 的
一种中间性的发问
因为若说孔子是无知而问
固然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表现了孔子的真诚与虚心
但是现实情境中如此发问
一方面使人质疑发问的质量
即能否问在节点之上
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种不良的后果
让人以为你是在捣乱
如果是明知故问
那表现了孔子的虚伪
这显然与孔子圣人的形象相去甚远的
因此 孔子的发问既是知道
又是他不知道
是一种 知又不知 的
一种中间性的现象
《论语》中还记载
在此孔子的无知并非是一无所知
只是孔子没有现成之知
所以孔子被人问之时
他的回答是空空如也
正是孔子的此种
中间性的发问 允执其中
才构成了孔子情景式的学习之道
我们说孔子的此种中间性的发问
使思想永远保持在追问之境
温故而知新
此种 知又不知 中获得真知
孔子的此种情境式的学习
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论语》中有关孝 仁 义 勇
等没有一个定义
但是通过孔子与弟子的问答
我们却感受到了
什么是孝 什么是仁等
《论语》中曾经记载过
孟僖子的儿子向孔子
问孝的一段例子
那么这段史实是记载
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不要违背礼仪
然后孔子具体地向自己的学生阐释了
怎样才叫孝
也就是怎样才叫不违背礼仪
孔子说 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仪来侍奉父母
死了的时候
依照礼仪埋葬父母
祭祀父母
这就是礼
在此
孔子并没有用高深的哲理来阐释
什么是孝
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
展示如何孝
孔子的回答看似平常
但是内容丰富而深刻
充满着人生阅历和
生活经验的深度体验
由此 我们说
中国文化是一种情景式的文化
需要你去体验
不是通过定义让你知道的
总之
此种介于知又不知的中间性发问
使得此种情境式的学习
充满了探索感和艺术感
如此的发问才成全了
学海 无涯乐做舟
如此的发问
才使得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人生观
-周易的道德观
-周易的对话
-1.《周易》导读--测试题
-老子其人
-《道德经》这本书
-上善若水
-反者道之动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的思想
-3.《庄子》导读--测试题
-《论语》与《对话录》
-孔子的历史形象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学习之道
-4.《论语》导读--测试题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墨子、墨学与《墨经》
-《墨经》的逻辑学
-《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心经》解析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对理的疏解
-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王阳明其人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说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