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  心即是理 >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在线视频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下一节: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下面我们来学习王阳明的

心即是理 这个专题

说到理字

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个字 为什么呢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

干任何事我们都希望

既合情

更合理

实际上 在中国哲学当中

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

庄子说 天有天理 物有物理

到了北宋时期

理成为程朱理学

哲学的最高范畴

张载十分强调理的客观性 认为

理不在人皆在物

程颢和程颐非常强调理的原初性

认为理者 形而上者

是事物 所以然者

天下万事万物都来源于理

派生于理

而朱熹

则强调理的先天性

朱熹认为 理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它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一事一物各有其理

王阳明也在苦苦

追求 寻求这个理究竟在哪里

下面 我们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

朱熹的局限

第二 王阳明的诚意说

第三 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第四 简单的评价

先从朱熹讲起

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

在当时

风靡一时

影响极大

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朱熹说

格物者 格者 尽也

须是穷尽事物之理

致知者

致者

推极也

知 犹识

所谓的

致知就是要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也就是说

格物致知在朱熹那里就是 即物穷理

其本质就是以一种

经验主义的

非反思的

知性意识的方式

来达到事物真理的一种认识论

朱熹

认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像我们 剥葱 一样

层层不断地逼近事物这么一个过程

朱熹对自己的领悟相当自信
他信心满满的写道

盖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 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未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 一旦豁然贯通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但是

王阳明在这里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

第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的问题

庄子在《养生主》当中曾经说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这就是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求知 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是徒劳而已 在这里

如何解决

认识主体的有限性和

认识客体的无限性之间的对立

朱熹没有给出答案

第二个问题 转化的问题

在格物致知过程当中

外在的格物如何转化为内在的致知

自然之物
自在之物如何转化为自在之物

如何转化为外我之物

外在的事物之理
如何转化为内在的人之理

朱熹同样没有给出答案

所以 王阳明对此提出了质疑

王阳明说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

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且谓一草一木皆有理

今如何去格 纵格得草木来

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在这里 我们看到王阳明

正是洞观到这一矛盾

所以他开始对格物致知的学说

发生了怀疑

认为格物致知的学说

不过是被当年孟子所深辟

为告子所首倡的

义外说 的翻版而已

我们知道

当年孟子和告子辩论

告子说

食色性也 仁 内也 非外也

义 外也 非内也

这就是说 仁是内在的

义是外在的

两者之间很难统一

同样 格物是外在的

致知是内在的

两者之间也很难统一

所以 王阳明说

朱熹想要通过

即凡天下万物

以达到 一旦豁然贯通

这种理想

实际上是一种天真的

一厢情愿而已

那么

朱熹的矛盾到底怎么解决呢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