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6.《孙子兵法》导读 >  军势篇上 >  邓妙子第四节上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邓妙子第四节上在线视频

邓妙子第四节上

下一节:邓妙子第四节中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邓妙子第四节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今天来看《孙子兵法》的第五篇

《军势篇》

那么第五篇 它和第四篇 第六篇

同属于《孙子兵法》当中的战术层面

那么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它的总体思想

那么在这三篇当中 孙子分别谈论了

战术层面上的守与攻 奇与正 虚与实

这三对辩证关系

第四篇《军形篇》谈了守与攻的关系

就是说战术层面上 先善守

立于不败之地 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

然后以此为基础

再谋取战术层面上最终的胜利

有一个由守到攻 它的一个转换过程

那么我们今天第五篇

它就谈的是接下来的第二对矛盾关系

奇与正

这是第五篇它的主题

我们来看孙子的观点

那么第一个观点 孙子主张

以正守 以奇战

什么含义

我们首先要把握奇与正它的含义

作为两个基本概念 我们来介绍一下

那么正与奇是一对相互联系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

我们把它们相关联着来定义一番

那么战争是人类实践的经验领域

所以我们在这个经验领域里面打的战争多了

然后由经验上升为知识

把它提升为一些用兵之法

那么 这个其实就是正

所以正的含义就是说 合乎经验 合乎兵法

奇的含义就是不合乎经验 不合乎兵法

那么这只是正与奇第一个层次的含义

除了这个含义之外正与奇还有第二个层次的含义

那么这个含义 就是说何为正 何为奇

那么正的含义 就是说

对方无论如何筹划

他这个筹划在我方将帅的意料之中

那么 终究是正 不是奇

那么 相对应的 奇的含义就是

无论我是什么具体战法

但是我的时间地点我以这样一种战法出现

我超出了对方意料之外 这就是奇

所以奇的含义相当于我们日常所讲的

出其不意

这才是奇的第二层含义

那么相比较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可以讲是

是一个主观层面上双方将帅的一个高级斗智行为

所以 兵法 它在最高层面上

它其实是一个双方智力较量的场所

因此在第一篇 孙子谈到

为将者之德的时候

第一德 首先是什么

上智之人 这是它的含义

但是具体要说什么是奇什么是正

有点困难 原因在于什么

哪一种阵法 哪一种打法

它是正 它是奇 没法固定的来说

奇正作为矛盾的双方

在具体的情形之下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关于奇正我们需要

结合一个具体战例来看

我们来看1938年3月

刘伯承率领的129师386旅

在神头岭地区打了一场

非常漂亮的神头岭伏击战

那么他们当时采取诱敌出洞

以一方部队攻敌方的城池

然后旁边城市的日军出来援助

援助的话它就需要经过神头岭

所以他们以攻城为佯攻

然后积极调动对方试图消灭敌人的援军

那么这个战场选在什么地方

那么

他当时的师部没有确定具体的战场

那么这个任务布置到陈赓所在的386旅

陈赓从地图上观察然后初步选定在神头岭

从地图上来看 神头岭这个地方

它是公路通过一段峡谷地带

应该来说按常理是一个设伏击的良好场所

但是陈赓在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之前

他到神头岭地方实地考察地形

一看地形 大吃一惊 当时的地图不准

公路没有在一段峡谷之下

而是在一段比较窄的

只有两三百米的一个山脊之上

公路从山脊之中的一个

稍微矮一些的通路通过

不但没有在峡谷之下 还有第二个不利之点

在峡谷的一侧有国民党军队

以前修建的军事碉堡 有一些军事设施

按理来说是一个危险之地

不适合设伏

但是时间非常紧迫

另选地方又没有更加合适的地方

所以在纤细考察这段地形之后

陈赓最后下决心还是在这个地方设伏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邓妙子第四节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