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6.《孙子兵法》导读 > 谋攻篇下 > 邓妙子第三节下
那么接下来第二个问题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
这么一个最高的理想目标
那么 孙子他把可以达成这样目标的手段
按照它的优劣
就说以服务于这样一个目标为衡量标准
它的优劣来排序
他作了下面这四个层次的区分
那么这一段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段经典
他是这样讲的
就是说 最上等的
谋取这么一个理想战略目标的手段
首先是 伐谋
谋 就是谋略
其次 伐交
那么交 就是外交手段
伐兵 就是双方直接的这个野战
那么攻城 由于就是对方的城墙坚固
我放要是攻城 我方必然损失惨重
而且付出代价非常大
孙子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
以重兵为后盾 采取伐谋 伐交的方式
能否促成 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达成全胜的这个理想目标
我们今天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
我们自己的大国意识 大国地位
那么也在提升
但是我们大国地位的提升
就让以前的一些世界霸主国
它感到不安
所以它就要制造事端
然后拖我们这个大国崛起的后腿
比如在我们国家 发生的这个就是说
台独问题
以及 西藏的独立问题
包括 新疆的这个民族分裂问题
那么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美国势力
它的插手和干预
那么美国的势力为什么要介入
影响中国的这个比较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
那么它就是出于 伐谋的这种方式
然后导致你自己的
导致我们国内的 政治分裂
从而影响中国它的迅速的崛起
所以 伐谋 伐交
它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之下
那么 对一个国家取得全胜的理想目标而言
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
这是伐谋 伐交
那么在作了这四个层次的区分之后
那么对于纯粹的伐兵 也就是双方的野战状态
孙子根据双方兵力的多寡
又作了一个详细的区分
那么在这个区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要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
实现全胜的理想目标
伐谋伐交的手段可以用
伐兵的方式也可以用
那么哪种情况下可以用
那我们看他对伐兵的一个具体展开
他讲
十则围之 它的含义就是说
我如果有十倍于对方的兵力
那么我去攻对方之城 可以把对方围得水泄不通
那么以这样优势的兵力
对方的援军也不可能等到
那么在我的长期围困之下 对方缺粮缺水
那么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向我方屈服
不用去进攻
所以可见在你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方式
绝对优于对方 孙子认为是十倍以上的
优于对方的兵力
我们也可以实现 不战而屈人之兵
夺对方全城的这样一个理想目标
这是孙子他对手段的一个详细的区分
那么至于后面这几种区分
我们简单地讲一下它的这个含义
那么 五则攻之
就是说我如果有五倍于对方的兵力
围对方 围不能围死
让对方做到彻底的屈服
但我可以进攻 可以攻城
五倍于对方的兵力我可以做到攻无不克
如果我有双倍于对方的兵力
那么我只适于和对方野战而不适宜去攻城了
那么第四层 就是说 相若则分之
如果我和对方的兵力相当
相若就是相当的含义
那么我要设法分化对方
使敌分为十 而我专为一
然后在局部战场上创造以多打少的绝对局面
相若则分之 它设计孙子用兵思想当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是说 以实击虚
通俗讲来说 就是说叫以多打少
那么这一点我们看红色影视题材当中
我军人民军队这个战法 就可以发现
人民军队这个战法很多方面其实也贯穿着
《孙子兵法》思想这一条
以多打少 以实击虚
在总体兵力相当的情况下
我如果能够设法分化对方
那么我仍然能够创造在局部以多打少
以实击虚这么一个绝对局面
这是第四条
第五条 他讲
少则守之
如果我方的兵力少于对方
那么我应该
如果没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
应该依据坚固的城池
险峻的地形 守而不是进攻
那么最后一条 不若则能避之
不若 就是说 我处于弱势
在总体的兵力的情况下如果处于弱势 那么尽量
避其锋芒 从长计议 以图东山再起
这是 孙子对伐兵
第三个层次 它的一个具体的展开
这是《谋攻篇》它的一个大致的思想
那么在这点上 我们首先要强调一下
孙子在谋攻方面 他强调
必须你有足够的雄心和野心
这是在战略层面上讲
但是在战术层面上
孙子的观点就是辩证的了 它就变了
比如在进入战术层面的第四篇
就是《军形篇》
那么孙子就讲 开篇第一句话
古之善战者必先善守
那么这个善守他强调的是从战术层面上
那么 你必须要先善守
守 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以此为基础
再去谋划 再去争取战术层面
取得胜利的那个结果
所以 攻还是守 我们一定要区分
在孙子的论述过程当中
它的战略和战术层面 它是有区别的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人生观
-周易的道德观
-周易的对话
-1.《周易》导读--测试题
-老子其人
-《道德经》这本书
-上善若水
-反者道之动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的思想
-3.《庄子》导读--测试题
-《论语》与《对话录》
-孔子的历史形象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学习之道
-4.《论语》导读--测试题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墨子、墨学与《墨经》
-《墨经》的逻辑学
-《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心经》解析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对理的疏解
-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王阳明其人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说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