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7.《墨经》导读 >  《墨经》的逻辑学 >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在线视频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下一节: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这一讲呢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

《墨经》当中所包含的逻辑学思想

我们说 从近代以来 《墨经》受到重视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

许多学者认为

《墨经》是一部

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著作

一般认为 逻辑学是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时期的这样一门学问

它是西方的一门学问

然而到了后来

研究者们发现 其实呢

逻辑学呢有三大起源

其一呢 就是传统所认为的

逻辑学起源于这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

另外还有两大起源 都在东方

其中一个起源

据说就是《墨经》

起源于中国的先秦时期 代表作就是

《墨经》

当然还有一大起源呢

是说起源于古印度因明

古印度的因明

也就是 在逻辑学的起源问题上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是有争议的

有的学者不承认

逻辑学的后两个起源 认为它就是起源于西方

而我个人认为 说逻辑学

有三个起源

它是有道理有根据的

道理在哪里

道理在哪里呢

道理就在于

这三个起源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共同的地方就是

起源于对辩论的研究

也就是说

逻辑学起源于对辩论的研究 古希腊是这样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那个时代

大家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争论

后来发展出了逻辑学

在中国先秦时期

也是这样一个辩论的时代

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

产生逻辑学

也不足为奇

就是在这一点上 在论辩这一点上

中国和古希腊是一致的

那么

印度的因明呢 同样如此

因明呢 它是佛教的一种论辩术

也就是说

说这个逻辑学有三大起源 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它们都起源于论辩 起源于辩论

在这一点上

我个人认为

说逻辑学有三大起源是有道理的

接下来呢 我们就来看一下

《墨经》当中是如何定义这个辩

也就是辩论的

《经上》说

争彼也

辩胜 当也

然后《经说上》

对应的有一条解释

是这样说的

辩 或谓 之牛 或谓 之非牛

是争彼也

是不俱当

不俱当

必或不当

不若当犬

意思是这样的

所谓辩论呢

就是争论一对矛盾命题

是否为真

这个辩论呢

肯定会争出胜负

胜的一方就是

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一方

比如说

远处走来一个动物

甲说这是牛 乙说这不是牛

对于同一头动物来说

这是牛和这不是牛就是一对矛盾命题

矛盾命题的意思是

这叫辩论

如果你

你说 比如说 假如说啊

还是刚才那个情境

远处走来一个动物

然后甲说这是狗

乙说这是犬 那么这就不是辩论

因为大家知道

狗和犬是同一种东西 不同的名称而已

这是给辨 也就是辩论

给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非常简洁而精辟的例子

然后又给出了

一个定义

定义和例子

接下来 在《经下》和《经说下》当中呢

也有对应的对辨的

就是说什么是辨

给出的解释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

它是在反驳 反驳有些人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 这个辩论呢

可以没有胜负

然后《墨经》就反驳他说

说这个辩论没有胜负 这是不对的

原因在于

你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辩论

比如说

还是刚才那个情境 远处走来一头动物

甲指着这头动物说

这是牛

乙指着这头动物说

这是马

这呢就不是辩论

为什么不是辩论呢

因为这是牛和这是马它不是一对矛盾命题

当然它不能同真

但是它可以同假

但它可以同假

比如说

走过来一看 我们发现它是一头驴

它既不是牛也不是马

《墨经》说 这就不是辩论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论题 论题它不是一对矛盾的论题

只有矛盾论题

才算是辩论

这是不同 也就是说

不同 两个观点不同

并不代表它们是矛盾

也有的时候

两个观点相同 这也不是辩论 比如说

甲说这是狗

乙说这是犬

狗和犬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名称而已

所以呢 这也不是辩论

只有当

甲乙所持的观点互相矛盾的时候

这才叫做辩论

这是《经上》以及《经下》

对于辩论的一个定义 或者说解释

这个解释呢 是非常非常

恰当而且直观形象的

在这里 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

我们可能发现了

在前面的这个

《墨经》的原文当中 老出现牛 马

狗 好像老跟动物过不去

其实不然

在这个《墨经》的语言当中
所谓的牛 马

其实代表的是我们的这个

命题变项

牛 你完全可以 是牛

就是 我们如果用字母代表就是P

不是牛就是非P

是牛表示为P

是马表示为Q

就是说 这是《墨经》当中

独特的一种行文方式

这个牛马狗 什么犬在这里

可以相当于我们的

命题变项

这是对辨 什么是辨

给出的一个论述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