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  致良知说 >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在线视频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三说一下王阳明良知说的

体系

如果要说王阳明的良知说有一个体系的话

我们可以用四句话
也就是王阳明的四句教来概括

哪四句话呢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分别介绍一下

先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是说

心的本体是什么

王阳明这个思想

首先是来源于告子的思想

当年告子和孟子辩论

人性善恶的问题

孟子说人性本善

告子说

人性是无所谓善恶的

他说

性犹湍水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所以告子说

人性是不分善恶的

王阳明也认为人性也是不分善恶的

它是中性的

王阳明这个思想呢

也受到

禅宗思想的影响

大家知道 禅宗六祖惠能

当时做了一首偈

他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也就是说 心本来是空空如也的 无所谓善恶

王阳明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

王阳明有个学生

叫薛侃 喜欢养花

他给花浇水的时候 总是要把野草

去掉 认为花是善的

草是恶的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

王阳明说

当你种花的时候

花是善的

草是恶的

但是当你

用草的时候

草却是善的

可见

我们人心

本来就有善恶

这是不对的

这是错误的

那么这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

再说一下有善有恶

意之动

是说善恶是从哪里来的

在王阳明看来

善恶就是从人的意

意向

意指 意动

也可以说是动机而来

一个人的行为

如果受到

外界物欲的

这种诱惑

人违背本性去

行为 那么就有可能

产生 恶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受外在物欲的影响

按照自己内心的本性去行为

这时候有可能就产生的就是善

所以善恶 它是和人的意相关联的

那么实际上

在王阳明看来

善和恶

不是两件事 它就是一件事

当一个人行事的时候

如果做得适中就是善

如果做得不及

或者过头都是恶

那么第三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是在说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在王阳明看来

善恶的标准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

实际上就是当时

宋明理学所讲的

仁义礼智

这些方面 但是

王阳明跟宋明理学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说

宋明理学所讲的仁义礼智

它是固定不变的

就是一种教条

但是王阳明认为

这一标准

都是要因时制宜的

王阳明说

何谓仁

何谓义

何谓忠

何谓孝

须是因时制宜

所以我们要怎么去评价

不告而娶

怎么去评价

武不葬而兴师

如果用

传统理学的标准来看

舜和武都是不忠不孝的

但是王阳明说

这是因时制宜

舜为什么

不告而娶呢

就是为了不会让自己没有后代

武为什么

不去葬自己的亲人而要去兴师伐纣呢

就是为了解救当时的人民

所以从更高的层面看

这又是善的

又是忠和孝的另一种体现

所以王阳明他强调的是因时制宜的

道德标准

那么第四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讲

致良知的

道路是什么

在王阳明看来

致良知的道路就是格物致知

但他所讲的格物致知
和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又是有

差别的

朱熹认为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格就是尽

致就是推及

所谓格物致知

就是即物穷理

就是像剥葱一样不断逼近事物本身

得到天理

但是王阳明

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认为物就是事

格就是正

格物致知就是

正其不正

以归于正

从而使人达到善

达到真正的善

那为什么有时候人会

内心的良知发散不出光彩呢

这是受到外界物欲的

诱惑而

受到影响

就像

浮云蔽日一样

虽然云彩遮住了日但日仍然是存在的

所以王阳明说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

贤人如浮云天日

愚人如阴霾天日

虽有昏明不同

其能辨黑白则一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

人的良知是不能被泯灭的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从而达到

真正的良知

从而达到真正的善

达到真正的天理

那么这是王阳明

致良知的

四句教的体系

那么最后我们对王阳明的

致良知的学说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

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
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第一

它是一种思想的大解放

大家知道 朱熹的理学

自从宋朝开始 到了元朝 到了明朝

它一直都是官方哲学

它的四书集注

是开科举试的课本

他的四书五经的注释

一直都是考试的标准答案

但是王阳明却

开风气之先

却对朱熹的理学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认为朱熹的理学是

错误的

是支离破碎之学

那么实际上起到了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作用

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

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

实际上是

中国古代

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对人性作出了新的解释

这就是

人皆可以为尧舜

在当时流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

就是上智

与下愚不移

圣人是智慧的象征

底层的人是愚蠢的象征

这是一个观点

《晋书王衍传》说

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于情

然则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

认为真正有情的

底层这些人是没有情的

圣人可以超越情 普通的人有情

这也是一种

上智下愚的一种体现

王阳明却认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实际是对人性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那么这是王阳明

思想的积极的方面

当然王阳明思想也有他的一些局限性

大家知道

古今中外

所有人几乎都相信良知

西方人就认为

良知是道德的官能

是上帝的使者

是理性的声音

但是

良知也有一些问题

第一

良知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因为良知会因人而异

第二

良知会遭到欺骗

当我凭着良心去做事的时候
有可能会被别人欺骗

第三

良知是主观的

和大家

普遍能够接受的道德规范

之间如何协调

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这些问题

仍然需要今天的人们不断去思索

不断去探讨

好 关于王阳明的

致良知的学说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