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4.《论语》导读 >  孔子“仁”的思想 >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在线视频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下一节: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今天我们主要讲

《论语》中孔子 仁 的思想

关于孔子 仁 的思想的阐释

至今尚无确诂

以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若从 仁是什么 的定义式的追问

向仁如何表现转向

或可揭示 仁 思想的诸多的面向

首先 仁 是 礼 的基础

礼 是 仁 的目的

孔子讲 仁 将其与 礼 并重

强调 仁 是 礼 的基础和内容

仁 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 礼

孔子面对春秋之世社会剧变的情境

天常 与 人事 的同一性日益破裂

礼坏 与 乐崩

共同昭示着社会文化秩序的解体

如何挽狂澜于即倒 扶大厦于将倾

怎样重建

当时的思想 文化 社会的新秩序

就成为孔子立说的问题意识

孔子摄礼归仁

将 礼 之本由原始宗教信仰的

先验的 天道 转向 仁

为 礼 寻找到了人性心理的内在基础

以此 仁 为基点

孔子强调个体的修养

推己及人达至整个社会共同体

旨在恢复社会之礼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论语·学而》篇载述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者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歟

在同一篇里 孔子还说了

子曰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泰伯篇还记载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等等

我们知道 礼 本是一整套的

典章 制度 仪节等外在的形式化存在

规范与约束着人的立身和行事

孔子却将礼仪规范的坚硬的外壳

消融在了日常生活的情理之中

并且赋予其人性心理的基础—— 仁

而 仁 的根本则是 孝 与 悌

孝 与 悌 则建基于

家庭生活中的亲子之爱之中

由此 孔子没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感

导向外在的事物或神秘的境界

如基督教中基督徒对于上帝的崇拜

如伊斯兰教中穆斯林对于真主的崇拜等

而是内向消融在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

人与人的情感团契之中

如孟子所言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 无情之礼通过孔子

人情化 人性化的改造

不是成为人的外在的约束的规范

而是变成人的内在的心理的要求

就这样 孔子就为 礼 之本

寻找到了人性心理的内在存在基础

总之 孔子将以亲子之爱为起点的

孝 与 悌 当做 仁 的基础和根本

将 亲亲尊尊 视之为 仁 的标准

由家庭情感团契推及大众 泛爱众

以此 克己而复礼

因此 仁 是 礼 的基础和内容

而复 礼 则成为 仁 的目的

其次 仁 思想外在表现出

原始的 人道主义 和民主性

以亲子之爱为起点的 孝 与 悌

推己及人成为了 仁 的根本要求

于是 仁 外在就表现出

爱人的原始人道主义思想

此种 仁者之爱 是由家庭情感团契

由推及大众的 由亲给予他者的

孔子在此强调

一方面要维护礼仪区隔的重要性

以此规范上下左右

尊卑长幼的伦理秩序

以便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 孔子将冰冷的礼仪

通过人性化 人情化的革新之后

为其建立了人性心理的存在基础—— 仁

而 仁 正是要求人与人之间的

秩序 团结 和谐 友爱

以便维护 礼 最终建立

礼乐之美的社会

因此 孔子强调 仁者要爱人

以此 仁 区别于春秋之世

普遍性的 征战 和 杀伐

表现出爱人的原始人道主义思想

在《论语》中

颜渊篇中载述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在同一篇里 孔子批评了季康子

子为政 焉用杀

还有 在《论语》中

孔子述及了自己的志向

是使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爱人 当然也要求人要具有

恭 宽 信 敏 惠 五种品德

《论语·阳货》篇曾经载述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 宽 信 敏 惠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仁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爱人 也要行 忠恕 之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将人—我等而视之

以我心度人心 以我情衡人情

由我及人 达至人—我的理解和沟通

总之 仁 外在的表现出

以亲子之爱为起点的推及大众的

爱人的原始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性

以此来协调社会的伦理秩序

以便更好的维护 礼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