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5.《大学》《中庸》导读 >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同学们好
现在我们在一起来了解的题目呢是
子思的
《中庸》与中和精神
子思名伋
伋就是一个单立人一个及其的及
他是孔子的嫡孙
字 子思
韩非子在
《显学篇》里面曾经提到
孔子之后
儒分为八
这个八儒里面呢就有子思氏之儒
到了荀子
在《非十二子篇》里也曾经提到了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认为子思和孟子的思想倾向
是一致的
应该说
子思这个人呐
他的确有自己思想的
独特性
所以他是
儒家学派里面的一种心性
之学
在我们今天能够找到的一些文献里
面
比如像
《郭店楚简》
里面有一个
有一篇文章叫做
《子思论鲁穆公》
鲁穆公其实就是鲁缪公
有一次这个鲁穆公就问子思
何者可谓忠臣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子思这个人
他是很有性格的
那么子思的呢这个著作
在今天我们
能看到的有
《郭店楚简》里面的
《缁衣》篇
这个《缁衣》篇呢在这个《礼记》
里面也有
还有就是《郭店楚简》里面
的《五行》篇
以及在《礼记》里面的
《坊记》《中庸》《 表记》
那我们今天在一起来
了解的呢是
重点了解的是《中庸》
可以说《中庸》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
中和的精神
这里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个
概念 什么是中 什么是和
我们一般人都会把这个中
从方法论意义上来理解
那就是
所谓的执其两端
选择中道
在《论语》里面呢曾经有这样一个
故事
就说有一天
子贡
就问孔子说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优秀
孔子的回答是
子张
稍嫌过头了
而 子夏呢
还未到堂
就是 做的还不够
那么子贡就
过犹不及
就过分和不及
其实是一样的
这就说明所谓的中是什么
中就是恰好
就是刚好
是无过 也
无不及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呢
中 它就是一种
理想
从方法论的这个角度来说的话
中它其实也是一种
平衡 也是一种平衡
为什么说中是一种平衡
这里面就
蕴含了一种
对于人的生活的处境的一种
关照
因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总是
局限于某些点
某些面
他不可能
跟这个世界全方位的去打交道
但是
这个世界本身
却是相互联系的
而且是运动变化的
如果他想要取得
合理的
有效的这个效果的话
他就不得不考虑一个
综合性的平衡的问题
因为人生在世
他总是有许多复杂的关系
这个关系
大到和宇宙的关系
小到和其他人的关系
再小到
人自己对自己的关系
比如在所有的人际关系当中
有所谓的亲
有所谓的朋友
有所谓的君臣
有所谓的兄弟
等等
这些关系之间有时候是会冲突的
为了要解决这个冲突
它就需要一个平衡
需要一个平衡
所以在这个
《中庸》的这个
平衡里面呢
它是实际上是指
人在现实当中生活
无论是从物质的角度
还是从精神的角度
还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
都应该有一种平衡
所以
我们通常把
《中庸》的这个思想概括为是
广大高明
而不离乎日用
所谓广大就是包罗万象
具有普遍性
高明就是指他
非常的
有理想性
但是它这个广大高明的
东西又是不离
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的
也就是说
儒家的这个中庸这个平衡
它是要追求在世俗的生活当中
来实现自身的这种理想
这样的话世俗的生活和人生的
理想这之间
就应该有一种平衡
有一种平衡
所以在这一点上
儒家跟道家是有区别的
道家就讲要归隐
道家认为人世之间太肮脏了
所以呢有一种
离群索居
大家隐居起来的这样一种感受
而儒家认为
人就是人
他就是一个世俗的人
但是这个世俗的人
在世俗生活当中
去生活 不等于说他就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
他仍然可以在世俗的生活中去
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就叫做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
所以在中庸里面呢
就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说法
所以这就充分的表现出
中国传统的人
他们追求
生活的平衡
不走极端的
这样一种方法论的一个特点
这样一种人生追求的特点
那么我们如果进一步要思考说
为什么要有这种方法论上的这种
中庸之道呢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平衡呢
那么 这个背后隐藏着一种
对于宇宙的一种
深层次的认识
也就是说
在子思看来
宇宙本身就是中的
宇宙本身就是平衡的
只是由于我们自身
由于人的限制性
而变得不中
变的不平衡了
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
就是指我们的情感情绪
还没有发出来的那种状况
它就是宇宙的本来的状况
宇宙的本来的状况就是中的
可是人有了喜怒哀乐发出来以后
就不一定都是中的
不一定都是中的 而且呢
子思还进一步的把这个中
看成是宇宙的根本 他说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所谓大本
那就是
宇宙万物的
根本
反观这个人的话
由于自身的限制性
就可能在
行为方面
就会出现种种的不中
就人人都会说 我是有智慧的
可是呢他们却不知道
被一些有意无意的一些
事情引诱
被纳入到那种陷阱之中都不知道躲避
比如说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有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
就叫做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
如果当初你真诚的相信这一点
并且最后去打砸抢的话
那最后的结局就会走到监狱里面去
这种人在当时可能自认为
自己很聪明
-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人生观
-周易的道德观
-周易的对话
-1.《周易》导读--测试题
-老子其人
-《道德经》这本书
-上善若水
-反者道之动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的思想
-3.《庄子》导读--测试题
-《论语》与《对话录》
-孔子的历史形象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学习之道
-4.《论语》导读--测试题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墨子、墨学与《墨经》
-《墨经》的逻辑学
-《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心经》解析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对理的疏解
-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王阳明其人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说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